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敦煌美女畫圖片大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敦煌美女畫圖片大

發布時間: 2023-03-16 03:48:52

A. 手畫古代美女圖的方法

畫仕女的手應該熟習和掌握以下三個規律:
(一)手的造型和姿態 仕女手的造型是指手的形象而言,如長短、肥瘦,大小 等,屬於人物的生理特徵。而手的姿態則是指手的動作與姿勢 而言,是體現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這兩個方面是互相聯系不可 分割的。為了說得更清楚些,將二者分述如下:
第一,仕女畫手的造型 歷代壁畫中所畫的佛、菩薩、飛天.供養仕女及舞蹈仕女 等,手的造型都不一樣,魏時仕女的手用細線描成,有韻手無 節,很柔軟;唐代畫的手有節,比真實的手略為誇張,第三個 手指稍長,顯得有力,並將手指頭突出來的肉勾出,這說明唐 代婦女不留指甲(圖一);五代至明清,手的造型越來越瘦 小,比例也愈加不正確,顯得人體大而手特別小,極不相稱。為了使仕女畫健康向前發展,我們應該繼承優秀傳統手的造 型,拋棄不健康的東西,創造出更新、更美的仕女手的造型。
第二,仕女畫手的姿態 前面已經說過,它是屬於表達人物思想和性格的。正如一 張畫中的人物刻畫直接關繫到畫的主題思想一樣,手的姿態如 果表達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那末,也有助突出整個畫的主題 思想。以我創作的《文姬辨琴》為例,此圖表現蔡邕在月夜彈 琴,為了試探女兒文姬是否真的能辨琴,他有意挑斷一根琴 弦,坐在一旁的文姬正細心傾聽與分辨其父挑斷的是第幾根 弦。這個情節關繫到手的姿態的處理,起初我在畫稿上設計文 姬伸出四個手指,意思是說斷的弦是第四根。有人看後很直率 地沉 「這樣畫手勢豈不成了解說圖」?他認為我這樣表達文 姬的思想過於簡單化,缺乏內心活動的深度。後來我反復推 敲,覺得這位同志的意見很有道凰可是怎樣處理文姬手的姿 態,才能哈當地表達文姬徊聽琴後猜想的瞬間心理活動呢?正 當我苦思暝想之際,忽然一個敦煌壁畫中用手支頤的《思維菩 薩》彩塑泥像浮現在我的眼前,它給予我很大的啟發。於是我決 定將《文姬辨琴》的手處理成緊貼在嘴邊並正在思索的姿惑 實踐證明,修改後的手的姿態確實比伸出四個手指含蓄得多。 最近我在創作中也遇到類似問題,使我更加認識到手的姿態在 仕女畫創作中是何等重要。
(二)手的結構 簡要地說,手的結構包括腕、掌、指三部分。腕骨構成手 掌的基部,由八塊小骨組成,約似橢圓形,位於手掌與前臂之 間,它將手掌與前臂連接起來。五根掌骨呈扇形,指骨中第三 指最長,除拇指外,均由三節組成。在掌部的拇指側及小指側, 有兩個隆起的肉質,稱為「拇指球」和「小指球」。整個手從側面看,前臂,腕,掌,指,有如階梯逐級下降。手背側因前 臂肌肉的肌畦通過腕部伸向各指,使手屈伸時肌腱顯露於外。 我們畫仕女的手也一定要注意手的結構的共同規律。
近代,由於醫用人體解剖學和藝用人體解剖學的出現,許 多國畫家、雕塑家、象牙雕刻及琢玉家在仕女題材創作中,手 的結構大都比較正確和健康,但也有某些作品手的結構及比例 不夠正確。這是因為作者沒有很好地掌握這門藝術科學所致。 這些毛病表現在以下諸方面: 「人大手小」、 「兩只手不一般大』、「小拇指比大拇指還粗或一般粗」、 「五個手指平列」、「手掌太長或太短」, 「手腕太細或太粗」. 「手腕和手的位 置不對或銜接不起來」等等。要克服這些缺點,必須重視人體 解剖學,並切實地學習與掌握它,運用到我們的仕女畫中。
(三)手的勾線 手的勾線也和面部勾線一樣,要求勻稱而細緊,使柔和的 線條富有彈力。卷軸畫仕女手的線條採用細線的游絲描,用以 表現仕女手部的勻稱和柔潤。壁畫仕女手部的線條均用鐵線 描,但描法與卷軸畫相同,線條也極為勻稱、有力,同樣能收 到游絲描的效果。敦煌、永樂宮壁畫中仕女手的勾線可證實這 —�6�1點,不同之處在於卷軸畫用淡墨勾,壁畫則純用濃墨勾。此 外,用筆可稍有輕重,起伏,但忌用轉折頓挫的筆法,這樣畫 手顯得比較僵硬。圖四為古代卷軸畫和壁畫勾手的方法,圖五、 六,七表現現代仕女手的姿態和勾線方法。從這幾張圖可看到傳 統手的勾線筆法及現代仕女畫手的結構的優點,體現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精神,可供初學者參考。 由於手是人體的一個部分,與臂部有直接的關系,所以仕 女的臂部也必須畫准確,才能與其它部位相諧調。
(四)手的著色 第一,染曙紅。要求與臉同時進行,為表達出手皮膚里的 血氣,必須先後用曙紅將手指尖,手腕和前臂交接處、拇指 球、小指球諸部位染出。
第二,用赭石調朱膘,分染手指、手背及手掌的明暗,手 指只須往一邊染,不必兩邊都染。同時不要染得過深或過分求 立體感,否則與臉不協調。
第三,用朱膘,曙紅、藤黃和粉調合成肉色將手全部罩一 遍(與臉同時進行),干後再用曙紅調赭石勾手的顏色線(也與臉同時勾)。至此,仕女手的著色全部結束。
四.仕女各部位的著色及顏色的研製
仕女畫的著色也和山水、花鳥畫一樣,都要從染墨開始。 就是說,著色以前,一定要把應該染墨的地方(發髻、眼眉及 鼴用墨打底或需要用墨渲染的部位)染好、染足,然後再開 始著色。因此,筆,墨、色三者之間是不可分9,J而又互相聯系 的。歷代畫家提倡「墨即是色」; 「墨分五墨六彩」 (五墨指 干黑、濃、淡、濕,六彩指墨可分為黑,白、干,濕,濃、 淡)。說明筆之所以表現物的形,墨之所以表現物的色,都與 顏色有同等的功用。所以中國畫中純用水墨渲染的白描畫,既 是初學的階梯,又是獨立而具有很高藝術性的畫種。我曾在故 宮看到兩幅明代仇英的白描仕女畫,真是精妙絕倫。其中一 幅畫的是一個彈箏的仕女,其面部、發髻,衣帶,以及樂器的 音柱、絲弦,都用豐富和不同濃淡墨色層層染出,極為細致。 此畫雖然不用顏色,但同樣有色彩的感覺。這兩幅高水平的白 描仕女畫,有力地說明了「墨即是色,,的道凰現將仕女畫的 著色技法扼要敘述如下:
(一)發髻的著色 發髻勾好後,先用淡墨逐漸加深染出(至少兩遍),然後 著臉和手的顏色,接著再將發髻用墨染到應有的濃度。用墨染 發髻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以清代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淡彩著 色的仕女發髻,用較淡的墨染出,只有一兩處用濃墨染;一是 明代仇英和唐、宋的染濃墨的仕女發髻,畫得特別濃。染墨最 難的地方要算額部的發際,必須按原來勾好的發際准確地染, 從濃到淡,一直染到無痕為止。初學的人,往往因為水分干濕 掌握不好,不是染不夠,就是染過了出樂的界線,結果使額頭變得很短蹙,有時還會被墨染臟,再也無法挽救。因此,要 染好發髻,必須熟練地掌握渲染方法中特有的「窄染法」技藝。 「窄染」是用很濃的墨色畫到發髻時,驟然染淡,並染得毫無 痕跡,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二)顏面的著色 仕女畫臉部的著色方法,從傳統的仕女繪畫來看,大體分 為兩種:
唐代仕女畫面部設色技法 唐代《簪花仕女圖》、《宮中圖》,以及大量的壁畫、墓葬壁 畫(如章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等)中的仕女人 物,面部著色均大同小異。由於晚清以前沒有洋紅,所以都用 B剛巳其染法是先將仕女的兩頰染出,再用濃的蛤粉罩一遍, 不用赭石。朱膘調成的肉色加染明暗。因為面部的輪廓線很准 確,雖然不加明暗也很有立體感。這種不染明暗的方法,從唐 代就流傳到日本,直至明治維新以後,甚至現代的人物畫家, 包括伊東深水和鏑木清芳等,都沿用這種顏面著色方法。
1.唐代卷軸畫與壁畫,在顏面設色方法上基本相同,所不同 之處在於卷軸畫染胭脂之後,稍微用一點很淡的肉色,主要在 鼻子的暗面及脖頸下稍加渲染,然後加薄粉罩,再用重粉染出 額,鼻、頦(即三白)。這種施用重粉而不染明暗或少染明暗 的技法,恰好表現出唐代貴婦人所崇尚的濃妝艷抹的「盛妝」 效果,富有強烈的裝飾性。
2.五代仕女畫面部設色技法 五代以後,仕女畫面部設色採用很細致的渲染法,用朱膘 和赭石染出眼窩.鼻的凹部,兩頰、嘴角、耳邊及顴骨各部 位,然後再罩上調有肉色的粉。這與唐代用粉不調肉色或少調 肉色大不相同,但仕女面部仍然和唐代一樣施加三白,而且更濃。五代以後直至現在一直沿用這種三白法,它比唐代設色更 富有立體感,甚至更力瞰艷厚重,《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付:女人 物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說,五代這種面部較細致並富有立體 感和質感的染法,在著色方面比之唐代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當然,這樣說並不是否定唐代仕女畫面部設色法的長處。

B. 敦煌壁畫中的《伏羲女媧圖》藝術高超在哪裡

這個東王壁畫的這裡面的這一幅圖的話,藝術高超的話在於,幾千年前的這種話能夠把圖像描繪的這么清晰,這么的具有色彩,這么美麗,所以說這就是藝術高超的地方。

最後我們要知道是女媧和伏羲,他們是開創天地的人物,這他關於他們的記載在秦朝之前都已經有了這種相關歷史的記載,到了漢朝時期,他們的形象慢慢的才體現了出來。而且相關科研人員還發現他們的身體交織纏繞在一起的話,是非常相似於人類的DNA的。除此之外,這一處的敦煌中也有很多其他相關的人物,比如說一些佛教人物,還有一些呃道教人物的出現,整個壁畫看起來有一種像是壁畫在牆上飛起來的感覺,反應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本土文化的融合。對於這種情況並不排斥,反而積極的接受並把他們發揚光大,譜寫成屬於我們華夏大地上的文化影響。

C. 網上流行的敦煌飛天美女壁畫是誰的傑作

是曾浩畫的
不是真正的敦煌壁畫 是他這幾年畫的油畫

D. 誰有敦煌壁畫的高清大圖,最好是原圖

點擊圖片可以放大,另存為圖片就可以了。如果您認可我的答案,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回答』按鈕,謝謝。

E. 敦煌唐代壁畫中的女性形象,都有什麼呢

敦煌唐代壁畫中的女性形象,都有什麼呢?唐朝經濟發達,國力強盛,在民政和武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的繁榮和人民生活的富足,刺激和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使唐代的文化藝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敦煌壁畫藝術具有強烈的歷史色彩。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原後,佛教文化在東漢、西漢、北魏、西魏、北周、隋朝等時期廣泛傳播。到了唐代,在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背景下,敦煌壁畫迅速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歷史高度。當時有552座石窟,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從壁畫設計的角度看,唐代敦煌壁畫摒棄了以往壁畫 "人山人海,水不能廣 "的表現理念,運用散點透視等新理念來調整壁畫中人物與景物的關系,從而達到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的目的。

在人物方面,唐代敦煌壁畫中出現了許多女性形象,如菩薩、阿普薩、舞樂等。這些人物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神采飛揚,完美地詮釋了 "形神兼備 "的理念。在繪畫技巧上,唐代敦煌壁畫普遍採用了 "骨法和筆法 "的畫法,更加註重壁畫的細節描寫,力求達到壁畫高度寫實的目的。在色彩方面,唐代敦煌壁畫既可以炫耀華麗,也可以清新淡雅,在表現人物的方式上也有更多的選擇。同時,唐代還首次將著色的方法應用於壁畫,突出了壁畫的層次。唐代敦煌壁畫因其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成為中國壁畫史上的一支勁旅,對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F. 原來敦煌壁畫里,這么多萌照,不許笑

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填補了中國岩畫類世界遺產名錄空白。

左江花山岩畫的申遺成功,讓人們的目光又回到了這些描繪在岩石、牆壁上的古老藝術。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繪畫載體,岩石上中的各種圖像記錄著古人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想像和願望。

這樣的繪畫形式,讓人不由得聯想起同樣是世界文化遺產的敦煌壁畫。印象中,提到敦煌的繪畫壁畫,那絕對是富麗堂皇,庄嚴肅穆,神聖不可侵犯。

莫高窟第285窟 窟頂 西魏

而實際上,敦煌紙絹文書繪畫壁畫里,雜七雜八有趣怪異奇妙讓人無語的東西還是相當多的。畢竟這些畫至今已歷經1600多年的 歷史 ,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每一代參與繪制的畫師水平參差不齊,有精品,當然也少不了一些令人捧腹的「拙作」。

豆瓣網友揚眉劍舞在2012年創建了《敦煌無厘頭》的相冊,上傳了大量敦煌壁畫的照片,這些圖片不是惡搞、未經PS,是如假包換的文物!

「鏡頭來了,姐妹們快賣個萌!」

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下這些妙趣橫生的壁畫作品,雖然樣子怪了點,但它們也是有典故的哦,只是畫師的畫技差了點而已,嚴肅點,不許笑!

在一幅繪於大唐貞元十三年的紙畫中,供養菩薩庄嚴寶相,頭頂光環,腳蹬布鞋——

淘寶爆款擦地拖鞋,包郵哦親!

且慢,菩薩腳上的鞋,可不是常見的僧侶款圓頭簡約風布鞋,你看那鞋底還鑲著一圈毛邊,貌似走的是皮草奢華路線。不對,這看起來更像擦地毛拖鞋,穿上鞋子走起如罩,順便把地板都蹭干凈了。原來,早在淘寶誕生一千年前,人類就已經發明了這種走路保暖擦地三不誤的鞋子。

有明眼人指出,其實畫師想畫的是蓮台,只是畫功不過關,沒把握好蓮台的比例,再擱在菩薩腳下,就使得蓮台成了「鞋子毛邊」。

畫師:練了這么多,總算畫好眼睛了

另一幅同為唐代作品的紙畫殘卷,畫中女子面如滿月,頭戴金釵,顴骨有兩抹「高原紅」。有人就吐槽說:眼睛就這么難畫嗎?在旁邊練習了這么久還是畫成這樣......

有人猜測,畫中女子是千眼因陀羅,也即是佛教里的護法主神帝釋天。據雜阿含經卷四十載,因陀羅具有聰明智慧,能觀千種之義,故稱千眼,在中國寺廟中多為少年帝王像,男身女相。

「夢露掩裙」壁畫版

敦煌畫作中的「穿越」實在處處可見。「夢露掩裙」來自繪於唐代的莫高窟468窟壁畫,真實故事一點都不香艷,場景看起來像書舍,端坐著的老師舉起教鞭訓斥不用功的學生,學生側身躲避,回頭可憐兮兮地望著老師,兩條小腿上早已鞭痕累累。

這幅畫有點「味道」

畫師大哥,我知道你走的是工筆寫實路線,可也用不著把便便畫得那麼清楚吧,就不能處理得更加藝術一點嗎?

這你就不懂了,這是佛祖降生的神跡!

悉達太子降生後,出現的三十二種祥瑞,其中之一為「臭處更香」,這個佛經故事被北周畫師描繪在莫高窟290窟頂上。這幅蹲坑畫不僅具有宗教和藝術價值,還真實記錄了當時的廁所形式,具有考古價值:

廁所是一座四阿頂式建築,人蹲在有方洞的木板上方便,木板下是糞坑。這種廁所在當今敦煌乃至中國各地農村仍然普遍存在。

不好意思,俺最近有點「上火」

我知道你想說啥,告訴你:這又是一個著名佛傳故事!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即將得道成佛時,魔王波旬擔心自己將失去地盤和權威,帶領魔軍眷屬來阻撓釋迦牟尼。魔王先以美女誘惑,後以武力威脅,均遭失敗,最後伏地皈依。

彼時釋迦牟尼已然成道,結跏趺坐於佛壇,泰然自若。圍繞在他周圍的是魔軍眾妖,牛頭馬面、虎口羊角、象頭人身,奇形怪異,猙獰凶惡,殺氣騰騰,或張弓搭箭,或操戈持劍,或放蛇耍猴。噴火妖怪位於釋迦牟尼的佛壇正下方,彎腰撅臀,兩手扶著屁股,大吼一聲,發功噴出三道熊熊火焰。只是你瞧他雙目圓睜,面露驚恐,就知他的火力不能傷佛祖毫發。

莫高窟從北魏到五代共有七幅壁畫描繪這一情節,也有類似絹畫傳世。「噴火圖」出自藏經洞發現的設色絹本畫《降魔成道》,現藏法國吉美博物館。

你挑著擔~我牽著...虎?

這位高僧名為達摩波羅尊者,高鼻深目,頭戴寬沿帽,身穿雙色斑點行腳裝,手執麈尾,背負經笈,上空有一化佛。這類圖畫被稱為「虎伴背笈行腳僧」圖式,在現存敦煌畫中至少有20幅,其中8幅為莫高窟緩圓壁畫,其餘被法國伯希、英國斯坦因擾橡塌、日本大谷探險隊等劫去。

小明,課後每個字罰抄500遍!

你那個哪買的?

鄉親們,嗨起來!

馮鞏:想死你們了!

一人躺倒地上,一牛在其上方,不要聯想到什麼重口味兒童不宜事,這是一幅報恩經變畫《惡友品》——

善友太子赴龍宮取得摩尼寶珠,歸途中被弟弟惡友刺瞎雙眼,昏倒路旁,適逢群牛紛沓而至,牛王以舌舔善友目中毒刺,解其痛苦。

再看那對眼對眼臉貼臉的好「基友」,不知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不過,最動情的還是一道伯希和搜集的唐代《放妻書》,也就是離婚協議書。

「理貴恩義深極,貪愛因性。生前相守抱白頭,死後要同於黃土。何期二情稱怨,互角憎多,無秦晉之同歡,有參辰之別恨。」夫妻情深抵不過口角摩擦、柴米油鹽,「家活漸漸存活不得」,在姻親族長見證下,你我好聚好散罷!

《喻世明言》里蔣德休妻,在休書中點明「妻王氏多有過失,正合七出之條」。相比之下,敦煌放妻書通篇兩百餘字,遣詞造句寬懷文雅,不僅沒有將夫妻失和的責任推給對方,反而眷念夫妻恩義。雖然有網友指出,幾道放妻書所言略同,興許是模板,但總歸比絕情的休書或乾巴巴的法律條文要有愛。

敦煌畫師初級訓練班成果展之小雞習作

又調皮了哦

畫師你怎麼又偷偷在經卷後面塗鴉!!

傳世敦煌畫不光有體態綽約多姿、衣帶迎風舒捲的飛天,也有穿丁字褲的菩薩、蹲大坑的凡人;有恭敬禮佛,也有澎湃「基情」;有讓張大千拜服的稀世傑作,也有讓我等網友爭相吐槽的「小學生習作」。

這些令人捧腹的作品,也讓這些在背後辛勤勞作的畫師、工匠的形象豐滿了起來,更讓這些高高在上的冰冷壁畫多了一點人情味。

畫師:「我也不想的好嗎?!」(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