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沈鴻烈嶗山環游記
問之先生按:
春天來了,又可以爬嶗山遊玩了。一爬嶗山啊,就想起了嶗山 旅遊 的開拓者沈鴻烈先生。因此翻箱倒櫃,找出《沈鴻烈嶗山環游記》一文,分享給朋友們一閱。
沈鴻烈嶗山環游記 (一)
此次環游嶗山,於民國二十三年十月廿六日出發,十一月一日回市,先後七日,環游嶗山一周。又於大環行線之外,劃多數小環形線。按照預定計劃,循之以行,遂獲表裡兼收,游覽殆遍。水陸合計,為程六七百里。論其時間之促,與遊程之遠,蓋為前人所未見矣。茲舉游覽經過,分段述之如下:
一. 環游宗旨
此次宗旨,與尋常游覽不同。尋常游山,或寄情風物,或書寫性靈,要以稱心悅目為主。此行宗旨,重在考察山川形勢,規劃整理方針,交通如何布置,名勝如何保存,裨益後來者得以恣情山水,獲登臨之便宜,供身心之修養。所以,為將來大多數遊人設想,而非僅為吾輩三五人計一時之快樂也。
嘗謂,游山與國民之修養有大關系。習於攀岩涉水、冒雨凌風,則體格日臻 健康 、而膽氣自壯;習於雲光離合、景物雄奇,則思想日臻美化而心境自超;登山須賴自力,故足以養成獨立自尊之心;登山並須結伴,故足以養成愛群合作之習。至於,藉游覽以廣個人之見聞,藉旅資以增地方之財富,又其餘事也;故近代民族莫不獎勵登山。彼習居平原者,欲求一登高處所,恢宏眼界而不可得;甚且不惜巨資築為層樓高塔,以相號召。今有名山而不事登臨,有勝景而不知領略,豈不負此大自然之嘉惠耶?年來青市獎勵游山,不遺餘力。
對於嶗山部分,借箸代籌,培植林木,以增自然之美;保存古跡,以著 歷史 之光;修治道路整飭館舍,以供旅宿之便。顧來者猶以道路崎嶇,時間倉促不獲深入偏游,引為憾事。得其偏而失其全,睹其表而遺其里,使山靈與游旅交臂相失,必非來者之初心也。今後方將推而廣之,增其所未能,發潛探險以見人力所至、無所不達,是則斯游之微意也夫!
二 . 環游之路程
此行出發之先,預擬一個行程次序。按其距離遠近,行程難易,預為假定,照此進行。嗣以每日兼程並進,按照原擬程序,時間尚獲有餘。故每日輒於預定程序之外,就程途之便益,增益一二。茲述七日行程經過如下:
十月廿六日,是為環游之第一日。早七點,自市府集合出發,乘 汽車 循李塔路向北行,八點抵月子口;換乘山轎,沿白沙河東行半里許,訪普同塔遺址,是明末自華上人之塔墓也。原有蓮台寺,久廢,僅存此塔。塔分五級,建築質朴,惜西北一角已頹其址,尚待修補,以存古跡。往年,有匪人匿跡其間,警察為預防計,累石堵門,冀銷萌於未然。塔門原鐫「普同塔」三字,前屬員司,已為拓取。但塔中舊碑碣,是否猶存,尚待考耳。
由蓮台下小岡,乃循畢塔路東行約半里,有渡口架石為梁。渡河而北,經華陰之西,向西北行約一里余,抵鳳凰峰之南麓,訪慧炬院之遺址。相傳,寺建於隋開皇中,今久廢,舊碑無存,僅余乾隆中葉重修短碣,語焉不詳。舊殿何年倒壞?亦不可考,僅余石柱十餘,枯立蓬蒿中,上鐫施主姓名,殆明代遺物歟?茅屋三椽,或雲清同治中修。昔有楊姓夫婦居此五十餘年。據雲,自彼之來,既未見有僧。明李太後所頒海印寺之旃檀佛像及藏經,初移於此,今不知流落何所矣!由慧炬院西登小山,上行可半里許,蓋王喬崮之西麓也。登高一望,白沙河橫於其前,河北諸村歷歷在目,山勢蓋盡於此。由此而西,概屬平原。故西麓之神堂口,為墨西入山之要道。由膠縣平度來者,必出此途也。
下山仍過慧炬院,前經華陰集,北穿過樓里頭村東行約三四里,遂登黃石宮。昔人建道觀於此,原分上中下三級,今宮圮已久。昔人所稱巨岩當道,人由洞中過者,以及古柏參天雲雲,概不可見,僅存一洞。黃石公坐其間,或曰此老君之像也,洞前古藤一株,洞東殘存三座,懸崖上鐫邱長春之《青天歌》,及「玉液嵓清虛庵」六大字,差可辨識。偏西又有「采芝」二字,大俱盈尺。由洞前循原路而降,沿道岩石頗有摩勒。距洞不足半里,殆即昔人所稱之下黃石乎?若上黃石更在中黃石之上,以時促道險未及往訪矣。坐黃石宮洞口,南望華樓石門諸峰即在目前,白沙河介乎其間,又一澗自東北來入之,即墨澗也。父老相傳,往年澗水為災,華陰集正當其沖,集東市街毀去三分之一,迄今數十年,猶未獲恢復也。
自黃石宮南下里許,過黑澗,十二點達康公祠。祠在山麓,平岡橫出,上多松石,雖不如黃石宮之高偉,而秀則過之。祠祀康霖生,清康熙間宰即墨,有惠政,歿於任所,邑民為建二祠,此其一也。祠西為市立楊家村小學,村距祠東里許,近村多附課於此,即墨境之樓里頭村,間亦來此附課也。
在康公祠午餐後,一點卅分向華樓出發。南渡白沙河西經響石村,由山陰大道上約三里,經松風口迎仙蜆、十八盤梳洗樓,而入華樓宮。此為明清士大夫習游之處,故後山道路,昔年頗稱修治整齊,近年數為匪窟,來者日稀,負此名山矣。因屬公務人員助廟祝規劃,擬就舊有屋宇略為整理,此為西北區憩息之所。蓋華樓之妙,不僅本身富有丘壑,自成格局,又可北眺王喬,南瞻巨峰,眼界開闊,陟降不勞,山中所稀有也。宮中元明摩勒甚富,惜多漫泐,因屬公務員司,潤以綠油,藉資辨識,亦便保存。余等登凌煙崮,訪仙岩、天液泉,及南天門,諸勝,遂自山之西阿,經南天門前東去。越一澗,折而西行,訪藍氏華陽書院遺跡,至則僅見殘屋數椽,昔年之文昌閣舊圮,院前摩勒亦難句讀。澗畔所題諸字,尚留陳跡耳。由此沿澗東去畢家村,時已四點,因本日猶有餘力,急乘 汽車 馳赴大嶗村,更換山轎赴神清宮。
神清宮與大嶗觀、大嶗村作三角點之鼎足式。今以路連之,均經新修,展寬夷平,較昔日之崎嶇山阿者為便利矣。宮中屋宇,歷經諄屬廟祝重修。面南新築一樹,煥然改觀。此時,夕陽在山,光照林際,益覺相映增色矣。五點半下山,約二里抵大勞觀宿。大勞觀,在白沙河南岸;游九水峽谷之勝,必出此道;而赴王哥庄海濱各處者,亦可假此休息,誠所謂東道主人也。往年,屢屬廟祝整理廟宇,並為借箸規劃,助以資財,今已更新。昔之廄舍當門者,今已移於東偏別院,山門宏啟,頗具規模,院宇整潔,與昔之人畜同棲者,回然改觀。又於十畝竹園中,築小亭,寓坐其中,恣眺河渚風物之美;晚霞來自重嶂之外,光彩照人,此觀蓋有起色矣。
晚餐後,因與僚屬計議,日後整理山林方案,擬從築路入手。惟所經過白沙河岸北諸村落,均極貧困。縣政府經費支絀,當然無力經營,日後如其劃歸青市,由市經費年支二三萬元,補助各村,或尚得勉力為之耳。
嶗山環游記 (二)
十月廿七日,是為環游之第二日。早六時即起早餐後,復南循後殿縱覽殿宇建築及院中碑碣。七點乘 汽車 出發,循大庄路向東北行,經南北嶺劈石口及石人河諸村,南抵王哥庄;折而北,循即墨 汽車 路,經王山口浦里峽口;在峽口,廟僧出迎道左,因下車登小山巔,相其附近形勢。
峽口者,山脈南北,由此分行,與南北嶺相類。但此間岡陵卑下,不若南北嶺之雄峻耳。南望三標三峰,銜接其前,尚在數里外;西望則「不其」為最高,峽北為煙台山,東連豹山,向東北走降為平岡矣。詢之寺僧,廟蓋墨城准提庵之下院,是與華嚴寺皆同一源也。
因辭寺僧,乘車而去;九點至大橋,欲訪康成讀書處遺跡,沿途詢之村人,多瞠目不能答。詢以黃家書院,聞有知者;但雲書院不知在何處,僅聞此名耳。證以地圖,尚列有黃家書院之名,因准此方向循不其山之南,向正西山口行去,道至此,歧為二。西北去墨城;而入山者須西南行。乃換乘山轎,經東葛家夼,循不其山(亦稱鐵旗山)南至崖里,是處道又有歧,詢之村人雲,南道棉花,蓋赴黃石宮黑澗之小道也。西通百福庵,則赴即墨西鄉之道也。遂西行,就山口處登高遠望,因間隔數峰,北望不其山正峰不得見;東望三標,益形雄峻峭拔,南北三峰相連,每一峰又各附有數十小峰,森立如劍戟;村人謂三標不可上,所言蓋不虛也。南望王喬崮,則見大岩聳立巔上,距所立處,尚間三四嶺。王喬崮殆偏踞嶺之西麓,故在山陽眺之,遠不如自山陰南望之為偉觀也。由此西望墨西諸村,歷歷在目。蓋嶗山北脈,盡於不其,不其以西,無復有高崗大嶺矣。
百福庵在不其西阿,遊人自山頭瞭望之。因即循崖西下,曲折入庵,寺宇宏敞,建築視華樓聚仙諸宮觀轉為富麗。庵中有萃光洞,廟碑乃清康熙五十六年,邑人黃鴻中所撰也。出庵西下,經庵後鐵旗後諸村,環不其山之北麓,復抵西葛家夼村,時已十二點,因就場圃野餐。場供曬谷之所,經石磙壓過,其平如砥,且甚潔凈。並就村農購取地瓜蘿葡藉以供餐,備嘗田家風味矣。
午餐畢,一點半,遠望不其山作別,循小澗東行,二時至大橋乘車。更由原路往王哥庄,赴鰲山衛,抵衛已三時半,稍息即赴湯上,訪溫泉,取水一瓶,攜歸化驗。此間道路崎嶇,由衛至湯上二十里大部未能通車,行程多出於徒步,比及回衛,已逾六鍾,因就海軍陸戰隊營舍宿焉。湯上溫泉,溫度頗適用,惟水中所含原質,尚待化驗,日後擬修一路,俾通 汽車 。浴池及憩息之所,均須別為規劃,庶幾賓至如歸,而不負此天然之療養院也。
嶗山環游記 (三)
廿八日,是為環游之第三日。早六點起床早餐,即為海軍陸戰隊訓話,半小時畢。乘車出發,過王哥庄稍息,又為王哥庄之陸戰隊訓話半小時,時已九點矣。乃發王哥庄,瞬息即達蕭旺村,改乘山轎,循蕭旺河入山,約二三里,達塘子觀。
觀在山半,是為文筆峰之西麓,昔郭華野嘗讀書於此。清末有道人吳介山重修,並延掖縣名士林砥生,設帳其中。相去卅年,今則倏無人居,僅存廢宇而已。觀屬修真觀所有,因屬廟祝更行修葺,並允予資助。此處幽邃,且蕭旺河西通北九水,西南通滑溜口;由土淺嶺至此有小道,沿途處境甚幽,可取也。
出塘子觀,循山北麓,東折就大道,經鳳山之西,文筆峰之東,傍海南行五六里。由獅子岩白龍洞後登小岡,過仙人橋,登獅子岩。此山,不高而近海,明清人多賓日於此,題識甚多,並有金朝明昌摩勒。因屬工務員,妥為保存,漫漶者擬就原跡鐫而深之;其原題未動者,概為加色,以資識別;今後之讀碑者,不須以手代目矣。白龍洞中,神像與農具並棲殊形復雜,此固不僅太平宮一處為然。顧以太平宮之名勝,尤非所宜;因屬廟祝去污滌垢,以資清潔;並為增立石柱,以支待傾之洞壁而存勝跡。白龍洞之邱長春題詩廿一首,較其它摩勒,最稱完整。宮中之華蓋先生碑記,則全文漫漶僅辨為明昌年間所立耳。
自獅子岩北下,入太平宮午餐。餐後,更登獅子岩小憩。午後二時,乃別太平宮,赴關帝廟。廟祝劉道人導從山徑,曲折二三里乃達。廟在平岡上,西望廟後一峰,挺立嶺上極秀;日光斜照其上,倍增光華。此廟昔年已廢,近經劉道人重修;院落不廣,而甚修潔;地靈仍在人傑,即此一端,可以為證。門額空白待題,因許為寫三字以獎之。由關帝廟赴白雲洞,本以取道樓門為捷,惟余尚需勘察雕龍咀一帶,新修路工,出廟仍東行,就大道,由雕龍咀西上,比達白雲洞,已近五點矣。
白雲觀,高居山肩望海為最;乃道人不達,輒以屋宇列最前線,大好嵐光,乃為屋宇所蔽;僅余平岩,又為豕牢所佔,實為可惜。因為廟祝借箸代籌,俾其改善,一反手間,可望清濁易位,化腐臭為神奇,亦非甚難事也。時已近昏,乃匆匆就道,西望明道觀行。無奈白雲洞附近,松岩最秀,坎坷亦最多;且須越沒日嶺,過胡塗嶺;自明道觀後南下,比達明道觀已六鍾過矣。晚餐後,復展閱地圖,參酌明後日行程變動,及日後修路方針。
嶗山環游記 (四)
十月廿九日,是為環游之第四日。早四點半起,即赴棋盤石東小峰上,候觀日出。初因有雲,光彩頗為減色;候至六鍾,日輪乃現;因雲氣重,故光輪變化較少;又以微風閃爍不定,不似往日所見之變化復雜也。觀日畢,復西趨棋盤石,初擬增修磴道,以便登臨,繼念此石危置懸崖,終有崩頹之虞,不欲獎勵遊人作逾分之涉險,且石亦無甚奇特,但高出群石一頭地,而其四周額物,則登臨近小岩上亦得見之,何必多此一舉哉?即下復入觀中,巡視新修道路,並商榷應行改善之處。由此,赴滑溜口及赴白雲洞之,道均經工務局新近修過,但余意仍需展寬耳。
七點,別明道觀赴巨峰,就觀觀前唐天寶題字及畫像。遂取西南行,山阿中二三里,繼則循嶺脊上行,蓋巨峰南北之正干也。將近巨峰,乃由嶺脊之東側,轉至西側,過龍泉崮,下有小泉,鐫「原泉」二大字。又上行里許,十點遂達巨峰,計行三小時。登其上,縱眺四周山海,了如指掌,惟東北層巒疊嶂,局勢迫促,不可縱眺中邊,未若西南兩方之尤為明晰也。察巨峰形勞,岩盤之露於外者,周圍可數千尺。岩上更起三峰,居北者最高且銳,突升其上,二人並立,懍然若不可久留。南一岩較低,下已崩頹,空其中成大罅隙;由隙中可下窺棋盤石、泉心河之風物。又南一岩更低,頂平,余擬建亭於上,藉供遊人憩息。蓋巨峰居嶗之中心,又占最高處,乃附近六七里內,無一建築,有人頗引為缺憾也。正徘徊間,忽見東海中有雲氣一縷,自水面上升,既升則化為片雲,愈升高則體積愈擴大,片雲飛舞,不剎那間,旋即消失;海上風雲變化,為吾人所不經見者,不可殫數,惜為時甚暫,急呼攝影者登高攝取,已不及矣。余等留連久之,十二點乃辭巨峰南下。
折而東,循第二路線,此道為自巨峰赴明霞洞之路;近經修過,崎嶇處迭經斧鑿;障者,去之使通;高者,夷之使平;滑不留足者,銼之使滯;差可容足。如此東南行里許,即就紫雲崦柳木溝之坦途;二三里乃抵束住嶺之嶗山森林公司午餐,已一點矣。束住嶺者,兩澗夾嶺而流,匯於其前,束住此嶺,故亦名曰夾嶺河;實則山由一干歧而為萬,水由萬源匯而為一。是知河之夾嶺而流,嶺之見束於水而住,乃其恆態;但此處兩澗夾嶺並流,成一銳角,斯為罕見耳。
飯後二鍾,自森林公司向西南行。初傍澗行,繼而澗旁起懸崖,乃趨嶺上,是為風岸口,與紫雲崦口遙遙相對。自風岸口下窺流清河東岸,有所謂七十二磴石者;巨石層疊而下,自數項公尺之高山下趨澗底,成天然之階級,惜階段少而距離過高,非凡人所克升降耳。乃昔人之取徑或循嶺脊,或循澗畔,皆因勢利導之也。過風岸口,仍向西南曲折行,約二里乃達磚塔嶺口。有居民十餘戶,據嶺而居;回望風岸口,道益就卑,然下視西南煙雲澗,則磚塔嶺猶在天半也。過嶺,循煙雲澗之西岸,仍曲折向西南下行,過朱家庵子,下抵煙雲澗村,時才三點,入壽陽觀匆匆一覽,觀所存鐵瓦,即赴大河東。
因為 時尚 早,乃於原擬遊程外,增入迷魂澗一程。自大河東村循涼水河北上,至三岔,道甚平坦,河流成南北直線,頗少曲折。三岔者,東自迷魂澗來之路,東北自茶澗來之路,北自黃花崦李家坡來之路合轍於此,故名。由此稍稍深入,山色愈佳,林木愈密,居民多植楸樹,木喬而材直,堪供給船桅屋柱等用。因此時夕陽在山,萬綠叢中,雜以紅葉,點綴其間,愈形自然之美。用此東上,可通巨峰,折而東北可由茶澗通大圈子,乃南道登山之捷徑也。日後擬延長 汽車 道,自大河東村延至三岔,所費不多,而遊程更形便捷矣。流連半小時,乃下山至大河東村已六點矣。宿於市立小學,時學生正休課歸家,收獲地瓜也。晚飯後,與九水辦事處主任、登窯小學校長等議登校新建築,約明晨往勘視,又接市府轉來函電,分別議復。
嶗山環游記 (五)
十月卅日,是為環游之第五日。早六點,乘 汽車 赴登窯,視察市立登窯小學校新建校舍,及沿路工程。回經大河東,循流清河過聚仙宮,降車一覽,即赴流清河,改乘山轎赴梯子石,勘察路工。聚仙宮為胡元古剎,今已殘毀不堪,極為可惜。余念此地當南路之沖,循南海濱游天門峰上下二宮,及由磚塔嶺上陟巨峰者,俱以此為中心點。議就聚仙宮之舊屋稍為整理,擴客室二三間,俾供遊人息足;並於流清河口,增置公安局分駐所、工務局監工處,以保治安,且利交通。
九點,自流清河乘山轎,循海濱嶺上行,勘視梯子石一帶路工。梯子石,為嶗山著名險道,懸崖傍海,舍此無路可通;而坎坷崎嶇,一再起伏,行者稍一不慎,即有下墜深淵之虞。就舊道展寬為二公尺六,山坡概以條石作成階段,總計二千數百級;昔之蛇行蟻附者,今得闊步其間矣。然山勢起伏甚多,自流清河至太清宮,需二小時有半;今後擬延長 汽車 路,東逾流清河達太平闌,以期縮短遊程。此行原議過梯子石後,即循八水河,北趨龍潭,赴上清宮;嗣以河畔小徑,不利輿行,乃變計徑赴太清宮,比至已十一點半矣。午餐後,黃山青山兩校學生來宮相迎,余慰勞之,並捐助每校百元,以供冬季煤火之需。
余以為 時尚 早,乃覓小舟二,望游八仙墩。是日陰寒,西風甚烈,波濤洶涌,既抵墩下,舟不得泊;乃環墩一匝,過張仙塔下,折而北,泊於曬錢石,乃得攀援而上;更越八仙墩之嶺脊上,循徑下乃達八仙墩之正面。墩與塔皆由崩崖而成,惟墩處嶗山頭之極端;崩處若瓜蒂切去一角,切角之平面平如砥,西昂而東卑,逐漸沒入海中。其剖面懸崖,又逐層崩落,中虛者若堂奧,深可數丈,高亦稱是。頹石十餘,錯落陳列堂中,大者如屋,小者如幾,是即所謂八仙墩也。崩崖之東面,自巔至趾,完全剝落,殘崖矗立海中,儼然如城闕,高可十餘丈,間有罅隙處窈然而黝,深不可測,疑為蛇龍之窟宅也。城闕之上有耐冬樹數株,昂首天外,孤芳自賞,亦奇觀也。舟子為余言,曬錢石每歲必有仙人曬錢一度,遊人往往於此拾得古錢。余等就石罅覓之,果撿得數枚,有宋祥符鑄。意者遊人中於曬錢之說,乃亦追蹤而至以效法仙家之所為歟?余初意由太清宮遵陸修一道以達八仙墩,至是悉其艱險,且為遊人之所稀至者,縱有來者,仍以舟為便,此路可勿修也。游畢仍從曬錢石乘舟北去青山灣登岸,赴青山小學參觀新校舍,時已過三點矣。
由青山復乘山轎,經麅子崮北麓赴上清宮。宮之污穢不治,一如聚仙宮、華樓宮。蒲松泉所志之絳雪久矣枯去,香玉亦憔悴可憐,其它花木多類是。昔人謂世家必有喬木。喬木不僅表示世家之古樸,且足以表示其家風;惟其家風足,則故能世澤罔替;否則,世家且不獲自保,又遑問喬木耶?餘切囑廟祝將前院之馬廄、磨坊、廚房移至旁院,以免污穢當階,使來者望而生憎;大門,亦應恢復昔年坐北向南之原狀,面向迎仙橋大道,以覽取八水河方面之風景;舊址原屬如此,乃道人誤信堪輿家言,以為門對八水河谷口,氣泄財散,於宮不利,故改為東向。世外人仍有此類迷信,真可憫也!自上清宮至明霞洞、青山之道,近已飭工務員代為修治,今後並將增治八水河之小路,以便遊行。
五點,自上清宮沿宮後小岡,徑上明霞洞。此本崎嶇樵徑,近經辟治,乃成坦途。比至明霞洞,已昏黑不辨路徑。是日天陰多雲,故益形其暗也。晚飯後,大雨驟至,同人頗憂明日之遊程:或為雨所阻。燈下乃披圖相與研究日後之規劃。
嶗山環游記 (六)
十月卅一日,是為環游之第六日。晨興即見旭日方升,霽色倍朗,而宿雨沾途,尤未乾也,乃於寺內縱覽一周。登山訪玄真洞勝跡,洞額十四字,尚有三分之二可識,趺坐洞中,南望滄溟,倍覺清朗。游覽即竟,乃辭明霞洞,乘輿向青山行。時方延長海濱之 汽車 路,由雕龍咀延至青山,於此辟一停車場,改道於村外,遵海濱而行,藉免穿村而過,妨礙民居。昔之坡度過昂者,今已一再夷平,並易土道為石道,預防坡道之沖毀,茲正在工作,不日即可通車。今後由青島市內乘 汽車 赴太清宮,三小時余可達,遊人益稱便矣。
自青山循東海之濱,經過黃山口、黃山、長嶺、小黃山、范嶺後、范嶺前諸村;沿途車道正在分段修治,高者夷之使平,不可夷者則環之使曲,道之幅度,視前增廣,二車並行,綽有餘裕,日後更擬推廣,越青山口以至太清宮則更便矣。
是日沿途視察,徒步十餘里,比達斐然亭下,乃乘車北去。是時陰雲密布,驟雨隨之而至,冒雨行二十餘里,過石人河,則土干無雨痕,乃知雨從海上來,尚未達山中也。車過蕭旺,王哥庄小學生及陸戰隊冒雨出迎,余亦降車慰勞之。
午後一點,抵大勞觀午餐。飯後,乘轎沿白沙河溯流而上,經一水、二水以至九水。余因溪橋最易沖毀,故改修九水谷中之道,循嶺上行,僅於一水作橋渡河而東;由此直達北九水廟,均辟山道,計越四小嶺,尚以坡度傾斜太過,不克行車;因屬工務員司別為規劃,如其開鑿過多,又慮有損自然之美;知就澗底舊道,則山洪時為沖刷,道工歲修過巨無已;仍辟山道,較為一勞永逸也。四點,抵北九水。新築北九水飯店,營業甚佳;店主人方議改建樓屋,餘力贊之,並為計劃院落之布局,隔離庖廚,點綴籬落,是亦建築應有事也。入暮,陰寒益甚,未昏即雨,夜半更起狂風,震撼山谷。
嶗山環游記 (七)
十一月一日,是為環游之第七日。曉起,狂風未息而雨已止,層雲為西北風送還海下,飛馳空際,其速無比;初猶陰雨四布,灝滿四合,僅於雲開處窺見日光,不出一小時而殘雲退盡,天空已顯蔚藍色,但風狂仍未稍緩,且氣溫銳減,行人皆有寒色。途中,遇游侶三人,自雲方從棋盤石來,山上冷不可當,力尼余等勿前。余等弗願,仍踏昨宵冰雪,冒風而進,經雙石屋、愁不澗以至蔚竹庵。客室較前差形整潔,但入門處正當馬廄豕牢,穢不可狀;餘切囑廟祝移於別院。此庵當巨峰北道之沖;余前已修治山道,自北九水經雙石屋、蔚竹庵以達巨峰及棋盤石,今後並擬再行展寬;歷年以來,關於修廟事項,每苦苦言之諄諄,而聽者藐藐,此又不僅一庵為然也。
出庵更向東南上行,風勢亦隨山勢之高度而愈厲,比至滑溜口,嶺上風過處,人幾不能起立。昔人行沙漠中,遇大風輒伏地以避之。茲所遇之強風,速度甚大,撲面而來,呼吸為之緩窒,所幸無沙塵耳。由滑溜口向西南行,經長老崮之下,循嶺脊向南上陟行不遠,嶺西無道可通。又折而循嶺東上行二三里,乃與棋盤石來路合二為一;乃循前日所經之路,直等巨峰。自滑溜口至巨峰,始終行嶺脊上,路甚平坦;但狂風吹人,每過嶺口,輒三四人相擁至行;否則,力不勝風,必致側退,正如鼓棹於急湍之中,以力爭上游也。
十點半,行抵巨峰,即循五指峰向西北下行;經黃花頂之西下趨,曲折至大圈子,德人所組登山會,昔嘗建屋於此,以供遊人下榻。日軍攻青島時,德人退出,自焚其屋,今僅見頹垣殘壁,掩映於荊棘之中。其地前臨一澗,西方座山有岩如屏,面東朝,山不高而秀,形如筆架。屋東有道作乂字形,北去柳樹台,東去玉鱗口,南去巨峰,西去茶澗 。相傳昔德人登巨峰,恆自柳樹台、玉鱗口入,而由大圈子涼水河出;蓋此地屬白沙河、涼水河之分水嶺,管南北之中樞。且自此而來,多高峰峻嶺;自此而西,山勢漸趨卑下;環柳樹台、王子澗、大圈子一帶,在涼水河、王子澗兩流之間,岔道分歧,四通八達;大圈子居高下兩脈之間,其為中心,良有以也。
余等稍息,即折而東南下行,曲折至茶澗,比達時方正午,自巨峰至此,需一小時有半。茶澗廟,為膠縣王氏所築;王氏清初避兵於此,立廟及家塾;王懿父子成進士,死後仍葬青島,墓在李村苗圃後,今猶存也。廟前僅存三椽舊屋,有王姓居之,蓋地已移主矣;王姓烤茶餉客,余等乃居大石上,居而野餐,且食且眺,眼福與口腹,同時並飽矣。
飯後,一時半辭茶澗廟,又西北越數小嶺,經牛角石、屋肘欄,沿肘欄河曲折以達板房,正三點。自茶澗至此,為時亦一小時有半。遂乘 汽車 回市;七日之遊程,乃告結束。
資料來自網路
2021.2.25
Ⅱ 日照龍門崮導游詞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游,時常要開展導游詞准備工作,導游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導游詞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日照龍門崮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日照龍門崮導游詞1
日照龍門崮風景區周圍村莊都以「卜落崮」命名,如上卜落崮、下卜落崮、大卜落崮、小卜落崮等。龍門崮的名稱由來源自「鳳凰落垛不落崮」的民間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天,村子裡的人發現從天空飛來幾只鳳凰,鳳凰在崮上空轉來轉去就是沒能找到落腳的地方,最後鳳凰只好落在了崮周圍的兩座小山上休息。村子裡的人感到納悶,崮的上面平整,為什麼鳳凰非要落到別的小山上去呢?後來,所有從這兒經過的鳳凰從沒有落在崮頂上。於是,村民求教於在山裡修道的一位智者。智者講了一個故事:傳說有一年,玉皇大帝設宴為王母娘娘祝壽,邀請四海龍王及諸神參加,東海龍王因海界與北海龍王挑起事端,在壽宴上大打出手,玉帝大為惱火,於是將東海龍王貶罰至龍門崮下湖中思過99天。民間流傳「天山一天、人間十年」。思過期間,東海龍王思念妻兒家人,每天到固頂眺望東海,龍王到崮頂必經的一處山門後人稱其為「龍門」。此後村民都知曉了智者講的故事:「此崮龍門上,崮為門梁框,龍鳳雖呈祥,鳳不壓龍王」。「鳳凰落垛不落崮」的緣由源於此民間傳說至今。
後來,齊天大聖孫悟空學藝歸來途中經東海,聽說「鳳凰落垛不落崮」的說法不以為然。為驗證傳說真偽,於是他施展法術變做一隻鳳凰,直奔龍門崮而來,在崮頂上空,他盤旋著多次想俯沖到崮台上,都被東海龍王使了法術,沒有成功。孫悟空惱羞成怒,現回原形,從耳朵中掏出金箍棒直沖崮頂平台打去。金箍棒正好從空中打向巨石,整個龍門崮被孫悟空壓進地下很多。據傳說,如今的龍門崮比以前矮了許多,崮頂平台巨石中心的大凹就是當年被金箍棒撞擊留下的印跡。此崮經孫悟空這么一折騰,更加印證了「鳳凰落垛不落崮」的傳說。有詩為證:「一聲巨響龍門出,鳳凰落垛不落崮。悟空逞能惱成怒,千秋揚名龍門崮。」龍門崮的美名便由此流傳至今。
日照龍門崮導游詞經典範文
日照龍門崮導游詞2
關於「龍門」的來歷。在崮頂處有一懸崖峭壁,峭壁頂端有三塊並立的巨石,站在山下清晰可辨。巨石形似石門,其內有一神秘圓洞,這便是盛傳已久的「龍門」。
龍門原是兩扇大石門,而現在看到的是三扇:據傳說公元前216年秦始皇第一次東巡路過此地,見龍門崮高山水秀,茂林修竹,好是藏龍卧虎,物華天寶之地。為遣徐福渡海東瀛,尋求長生不老之仙葯,固想趕此靈山填海,架求葯之橋,便揮鞭趕之,確不知此地是龍王鰲廣受命於玉帝恩澤一方臣民而出入的真龍之門。見山穩固未動,秦帝惱羞成怒,舉鞭力劈,只聽「喀嚓」一聲巨響,兩扇石門一被劈為二,另一扇被震去一半,山還是絲毫未動。秦帝感覺不對,想是誤砸了天庭之物,便右手持韁摧轅奮蹄,左手拖鞭率部倉奔東海岸邊。龍王靈感有人襲破龍門東去,急派龍太子率兵直奔琅玡台海邊攔截。秦帝趕到琅玡台,觀海有惡戰之煞相,只見大海巨浪滔天,刀槍劍戟,在海濤中時隱時現,感到眼前必有一場惡戰,也預示在此填海架橋龍王不允,便急忙移師龍須島的天盡頭,也就是現在的榮城成山頭。龍王鰲廣及龍太子沒有戰罷秦始皇,至今還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到龍門崮巡察,並行風施雨,思澤十里八鄉的村民。現在看到的三扇石門就是秦始皇鞭誤所扺,山腳下的龍湖也就是鞭尖觸地時劃痕而形成。很久以前,龍門崮山高林密,怪石林立,山下河水彎彎,流水潺潺,河邊有一依山伴水的小村落,村子裡的人以牧羊、打獵為生。一天,適逢農歷二月初二,風和日麗,晴空萬里,村裡一位牧羊人在山中一邊牧羊,一邊唱著牧歌。突然間,晴好的天空開始陰沉起來,緊接著電閃雷鳴,狂風大作,一聲巨響從山頂傳來,一道金光由石門沖天而出,竟是一條金光閃閃的巨龍,牧羊人驚恐萬狀,拔腿就跑,可怎麼也邁不動步,喊也喊不出,慢慢變成了一個石人。第二天,人們看到山頂處多了幾塊豎立的巨石,巨石偏上方平添了一巨大平台,山腰處還有一石人佇立。據說,山頂巨石處乃東海龍王的北門,是龍王出入的必經之路。牧羊人因看到了神界的真身而被點化為石人,民間流傳著「峭壁龍門破天驚,東海龍王騰雲空;可憐山腳牧羊佬,化作石人伴山松」的詩句。因這天是農歷二月初二,也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日照龍門崮導游詞3
山東龍門崮旅遊度假區,地處風光秀麗的日照市東港區三庄鎮,東距日照海濱40公里,佔地面積16平方公里,是國家AAA級景區,市級四星平安景區,市級森林公園。崮頂海拔416米。度假區湖光山色、風景怡人,原生態資源豐富,歷史傳說眾多,文化底蘊濃厚。度假區經過升級改造已發展成為一處集旅遊度假、商務接待、康體健身、採摘體驗、美食品嘗、娛樂休閑、會議培訓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旅遊度假區。
龍湖是龍門崮景區的一大魅力景觀;晴天麗日,湖水清澈見底,龍門崮倒影湖中,與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融為一體、相映成趣,令遊人心曠神怡。遊客在龍湖水上游覽區「靜」可欣賞湖光山色,「動」可參與其中的劃船、水上腳踏船等游樂項目,亦可湖邊垂釣,動靜結合,其樂無窮。
「崮」 的來歷是什麼呢?說文解字中稱「崮」為四周陡峭、上端較平的山。屬岱崮地貌,是山東特有的'地貌類型。龍門崮是山東省內距離海邊較近的一座山崮。沿著半山台階、觸摸試心石,拜謁雞鳴寺;闖登天殘梯,越龍門峽谷。登臨崮頂,龍鳳塔下,望海亭旁,山水海林,一覽無余。
雕龍里商業街古樸典雅,街心道路中間貫穿潺潺流水,為古商業街增添了不少靈性與動感,它與度假區組成了一個雅俗共賞的商業文化環境,是具有購物、休閑、餐飲、娛樂、展示為一體的仿古步行街,是一條具有濃郁的北方山區風土味的商業街。
激情漂流,能體會漂流的緊張與刺激。漂流總長度近500米,在始點出發,它會把你直接帶入龍湖中。既可以體驗漂流的驚險刺激,也可乘劃艇在湖中暢劃,回味無窮。還能體驗到三輪腳踏車、水上滾筒、烏篷船等水上游樂項目,使遊客體會水波盪漾的感覺。
龍門崮華美達安可酒店是按照星級設計標准規劃,是集餐飲、購物、休閑於一體的旅遊涉外酒店。酒店整體採用天然環保竹木材料,借鑒傳統建築結構技巧,外觀恢弘大氣,內飾舒適溫馨,環境清靜優雅,是您旅途休憩、品酒觀竹、放鬆身心、暢享野味的理想之所。自助餐廳面積1365平方米,有11種類型的餐飲,其中包括燒烤區,煎檔區,冷盤區,中式麵食區,西點區,水果區,冷飲區,免費酒水區,刺身區,粥品區,日韓料理區等,不同的餐點種類能滿足您不同的口味。
日照龍門崮導游詞4
龍門崮風景區地處風光秀麗的日照市東港區三庄鎮龍門崮山。該景區,東距日照市區28公里,西距莒縣30公里,南距鎮駐地5公里。 龍門崮自然風光怡人。石人、石雞、龍門石、試心石、情侶石,石石有故事;天洞、仙女洞、望海洞、仙螺洞、文心洞,洞洞皆傳說。
龍門崮植被茂盛,品種繁多,蘋果、山楂、大棗、柿子、李子、梨等經濟園林遍野,蒼松疊翠,鬱郁蔥蔥;芙蓉、國槐、柞樹等生態林遍布與屋巒溝壑中,春華秋實,林茂果香;山下湖光瀲灧,流水潺潺,更增添了龍門崮的秀美與靈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龍門崮神話傳說和民間典故頗多。據說劉勰年少時因家中貧困,常到龍門崮雞鳴寺中讀書,在文心洞靜心煉文,後著成文學批評巨著《文心雕龍》。
龍門崮山頂處一懸峭壁,其頂端有三塊立聳立的巨石,似石門門,有一神秘圓洞,就是久傳盛名的「龍門」。相傳,很久以前一年適逢二月初二,這天上午突然電閃雷鳴,石破天驚,龍門崮懸崖峭壁的三石門徐徐而開,一條巨龍從門中騰空而起,這便是東海龍王鰲廣,後來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此情景恰巧被山腳處一牧羊人發現,被龍王點擊成石,而永遠與山相伴。此外還有李半仙墓、鳳凰落垛不落崮、孫悟空學藝、神茶等傳說、遺跡等50多個,個個美麗動聽,令人遐思。
日照龍門崮導游詞5
龍門崮風景區地處風光秀麗的日照市東港區三庄鎮龍門崮山。該景區,東距日照市區28公里,西距莒縣30公里,南距鎮駐地5公里。
龍門崮自然風光怡人。石人、石雞、龍門石、試心石、情侶石,石石有故事;天洞、仙女洞、望海洞、仙螺洞、文心洞,洞洞皆傳說。龍門崮植被茂盛,品種繁多,蘋果、山楂、大棗、柿子、李子、梨等經濟園林遍野,蒼松疊翠,鬱郁蔥蔥;芙蓉、國槐、柞樹等生態林遍布於山巒溝壑,春華秋實,林茂果香;山下湖光瀲灧,流水潺潺,更增添了龍門崮的秀美與靈氣。
龍門崮風景區由山東榮安集團投資開發,總面積15.8平方公里,境內有1湖、2山、3潭、4頂、5峰、6池、72洞、1個中心、3個峽谷,100多個景點。縱觀景區,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以奇、秀、險、怪、幽、曠六大特色共存,來到這里仿若天上人間,多姿多彩。龍門崮自然風光怡人,石人、石雞、龍門石、試心石、情侶石,石石有故事;王母洞、仙女洞、望海洞、仙螺洞、文心洞,洞洞皆傳說。龍門崮植被茂盛,品種繁多,蒼松疊翠,林茂果香;山下湖光瀲灧,龍門崮風景區將建成為一個集登山、觀光、洗浴、垂釣於一體的休閑、娛樂、民俗旅遊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