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火筆畫的歷史
「火筆畫」,又稱烙畫、燙畫。古代烙畫起源於西漢,興盛於東漢宮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後來由於連年災荒戰亂,烙畫工藝曾一度失傳。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走進民間並且逐步流傳開來。
安徽「火筆畫」是江淮地區流傳甚廣、極具群眾基礎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
以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劉祝華(1916—1991)及其弟子為代表的安徽「火筆畫」通過作畫工具的革新命名、作畫新材料(器具)的使用以及本土題材、內容的創新而形成獨立的流派。解放前,「火筆畫」主要以家族傳承、民間作坊和平民化、大眾化、實用化的形態生存。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火筆畫」工藝美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其製品自1956年開始出口,遠銷東南亞、北美及西歐各國。
河東區湯河鎮許洪剛,1992年退伍後,發揮油畫、國畫特長,專供火筆畫,相繼創作了《八仙過海》、《金陵十二釵》、《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彌勒佛》等系列作品,近年來作品多次在省內外獲獎,2006年,許洪剛被評為臨沂市十大民間藝人,同年6月在山東國際文博會獲大獎,2008年被臨沂市文化局評為十大民間剪紙藝術大師。
Ⅱ 哈爾濱有哪些特產
1、老鼎豐點心
哈爾濱的點心首屈一指的那就是老鼎豐了,這是哈爾濱最古老的糕點店,百年老子號,上百年以上的歷史,最有名的是月餅,元宵(北方元宵是炸的哦,不是湯圓,不過類似),江米條,桃酥,長白糕等。
2、哈爾濱紅腸
哈爾濱紅腸,紅色的紅腸,外面是深紅色的腸衣,吃的時候可以撕掉,也可以不管他,直接切成片吃,當然了,是佐餐食品,可不要空嘴吃哦,很鹹的,不過嚼多了,能品出濃濃的香味和果木的味道。
3、秋林格瓦斯
格瓦斯是一種盛行於俄羅斯、烏克蘭和其他東歐國家的,含低度酒精的飲料,用麵包干發酵釀制而成,顏色近似啤酒而略呈紅色。由於其酒精含量只有1%左右。酸甜適度,兒童也可以飲用的哦。
4、秋林大列巴
什麼是大列吧,其實就是大麵包,又叫大列巴(列巴是俄語麵包的音譯),由俄羅斯傳來,現為哈爾濱一絕。這種大麵包為圓形,有五斤重,味道具有傳統的歐洲風味。
5、猴頭菇
猴頭菇,是中國傳統名貴菜餚的原料,是四大名菜之一。猴頭菇味道極其鮮美香醇可口,而且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的作用呢。另外和南方的猴頭比,北方的猴頭肉質更厚。
(2)農村美女烙畫圖片擴展閱讀:
哈爾濱,簡稱「哈」,別稱「冰城」,是黑龍江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
哈爾濱都市圈核心城市,是東北北部交通、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也是中國省轄市中陸地管轄面積最大、戶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地處中國東北平原東北部地區、黑龍江省南部,國家重要的製造業基地 。
截至2015年,哈爾濱總面積5.31萬平方公里,市轄區面積10198平方公里,轄9個市轄區、7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常住人口1066.5萬人。
Ⅲ 介紹常州梳篦的作文
我身邊的「非遺」
——常州梳篦
六(3)班丁泓月
「宮梳名篦,情同伉儷;延陵(常州)特產,花開並蒂。」這首名謠所唱的就是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梳篦(木梳、篦箕的總稱)。
起初,我對梳篦比較陌生,沒有太多的了解,只知它是常州的特產。所以,每當我經過「篦箕巷」,心中對梳篦好奇便更深了一層。這個周末,我有幸尋訪常州 「篦箕巷」中比鄰皆是「梳篦店」,便大開眼界,對這些宮梳名篦那可是贊不絕口、愛不釋手。
「篦箕巷」中的一家店——「梳香門第」吸引了我的興趣。跨進仿古的廳堂,我立刻那琳琅滿目、形態各異的梳篦吸引住了。首先映我眼簾的就是那對「蝶戀」梳。聽工作人員說,這對梳篦的靈感來源於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最後說道,這對愛人雙雙化蝶,同飛共舞。這對梳篦也正是寄託了著美好的情感,寓意著「雙碟比翼飛」。這對梳篦不僅寓意好,做工也十分精細。它的篦齒細密均勻,繪畫也很精美,雙碟栩栩如生,翅膀的色彩十分絢麗,其間鑲嵌了顆顆碎鑽。其他的梳篦也同樣的巧奪天工。你瞧,那急性子的「齊天大聖」,那肥頭大耳的「豬八戒」,那各種神情的「臉譜」,那美若天仙的「仕女」,就連《紅樓夢》中病怏怏的「林黛玉」都滿面春光、神采飛揚呢!這些梳篦都惟妙惟肖地展現在我面前,真是「百梳相映成趣,千篦獨具匠心」,令我眼花繚亂。
我輕輕撫摸著梳篦,感到十分光滑細膩。它色呈土黃,質感精美。我聽說,梳篦如今已是常州人送禮的首選,因為它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而且還能夠因刺激頭皮神經,而促進新陳代謝,延年益壽呢!這些梳篦可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其中製作木梳需28道工序,製作篦箕卻要72道工序。在製作過程中,它不僅採用了雕、描、刻、燙、鑲嵌等傳統技法,有的還加上了常州的獨有工藝:掐絲琺琅和留青刻竹,具有獨特的風格。無怪乎人們常說: 「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蓖第一家。」
我買下了四大美女中的貂蟬的梳篦。端詳著手中精妙絕倫的梳篦,那些歷史的畫卷恍惚一頁一頁地展現在了我的眼前。我似乎看見了梳篦的過去與現在,不得不被這歷史所折服。如今,梳篦已不僅是一種梳頭的工具,更是一種藝術,一份藝術品.它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著,收藏著,欣賞著……
我踏著那篦箕巷那布滿苔蘚的青石板道,懷念著這流傳千古的「非遺」梳篦,感受著這龍城的歷史悠久,一切都在空氣中蔓延著,醞釀著,慢慢的散開......
Ⅳ 山東民俗特色。
山東素稱「齊魯之邦,禮儀之鄉」,魯中平原以農耕文化為特色,濰坊風箏、楊家埠年畫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膠東沿海漁家風情濃郁,粗獷奔放;魯西地區傳統深重,是孔孟之鄉。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東的民俗風情風格多樣,生生不息。在這片土地上,山東民俗藝術叫響全國。
齊魯兩俗並存,山東民俗自成系列。古時山東分為齊、魯兩國,兩個不同的地區形成不同風格的民俗並且一直相對存在,互相影響卻又自成風格。山東東部是齊國,西部是魯國。由於兩個古國對後人影響至深,至今山東還是被稱為「齊魯」。齊、魯的不同民俗,形成後來山東民俗的地區差異。齊俗繼承東夷文化傳統,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帶有商品經濟的色彩。魯俗則試圖用周禮來替代原有的文化傳統,更帶有自然經濟的色彩。
山東兩大民俗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和山東高密的撲灰年畫入選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密撲灰年畫全國獨此一家,年畫藝人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在線稿上撲抹復印,一稿可撲數張,因有這一招,便有「撲灰」之名。撲灰起稿之後,再加手繪一整套工序,才能畫出一張漂亮的畫來。撲灰年畫起源於明初,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撲灰年畫的人漸多。到清末,發展成兩個主要的流派:「老抹畫」和「紅貨」。如今,撲灰年畫的作品日漸其少,當年兩派藝人的作品,存留下來的都特別珍貴。
楊家埠木版年畫始於明洪武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朝乾隆年間,楊家埠年畫已行銷省內外。楊家埠年畫題材多樣,吉祥活潑,色彩鮮明,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根據張貼方位的不同,通常可分為門畫、炕頭畫等品種。楊家埠年畫的功夫在版上。木版製作是個細致活,需要精雕細刻,有的木版能夠保存多年。在一些民間藝人的手中,至今保存有明清傳下來的木版。刻好版,還要層層上彩,印在紙上,一幅年畫通常要上6-8道彩才能完成,都是純手工製作,大多是現場印製。
八大民俗叫響全國
山東濟南被稱為「麵塑之都」,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麵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麵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業。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現代麵塑的發祥地就是山東,代表人物是董風歧,尤其擅長人物像。「麵塑的最高極限就是微塑,董風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說起叫響全國的山東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紙藝術。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任意剪出各種造型,其中的想像力讓人驚訝。據了解,山東剪紙以范祚信和欒月英較為有名。山東的剪紙風格簡練明快,地域文化性強,技巧性和想像力在全國都是很高的。「剪紙最初是用來當作窗花,後來才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劉館長說,「山東的剪紙歷史悠久,從發明造紙之後就逐漸出現了。」
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後來,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濰坊風箏主要有3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山東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畫、微雕和臉譜等山東民俗即使在全國也是叫得響的。
移民民俗對山東的影響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山東、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布山東各地。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希望我能幫到您!
祝您一生平安,財源滾滾!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