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圖片 » 美女頭頂銀飾圖片
擴展閱讀
女生和渣男搞笑圖片 2023-08-31 22:07:09
嘻嘻長什麼樣圖片 2023-08-31 22:06:10

美女頭頂銀飾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01 03:44:30

1. 鞠婧禕有哪些好看的造型

鞠婧禕被稱為四千年美女,她的顏值絕對能夠撐得起這個名字,真的是太美了,不管是現代裝還是古裝劇都毫無違和感,尤其是古裝造型,果真是絕美的風景。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四千年美女鞠婧禕都有哪些好看的造型。

一:一襲紅衣造型。

這是鞠婧禕參加的一個節目叫做《國風美少年》,因為這類的節目比較少,所以還是非常受觀眾所關注的,鞠婧禕在節目中,出場就驚到了眾人,一襲紅衣甚是驚艷,衣服稍微改良了一下,中間露出了鞠婧禕性感的小蠻腰,薄紗的造型,讓整個人都充滿了誘惑。鞠婧禕手持扇子,一遍唱,一邊跳,一首《紅昭願》折服了眾人。不得不說,鞠婧禕長得精緻清秀,太適合古裝了,這個紅衣造型讓無數的人都心動了。

鞠婧禕的每一個造型都是非常驚艷的,畢竟四千年美女這個稱號不是白來的。膚白貌美,還那麼有才,簡直滿足了女生所有的幻想。

2. 異域扮相好看的古裝美人,只服這20位,辨識度高不說還靈氣逼人

看多了正統的古裝造型,要是來個異域造型,就會覺得甚是養眼。

她們衣著鮮艷,笑容洋溢,不僅特色明顯,還個個美得賞心悅目。

1、黎美嫻

美麗柔情,溫婉嫻雅的黎美嫻,因為古裝扮相驚艷,氣質清麗高雅,有著「古裝皇後」和「古裝第一美人」的美譽。

TVB古裝劇《大地飛鷹》中,黎美嫻一人分飾兩角,姐姐波娃,性情潑辣狠厲,妖媚迷人的外表如罌粟花一般,美麗卻有毒。

妹妹水銀生性善良單純,是哈尼族的聖女,如風中百合清雅溫婉不惹俗塵。

在小辮、小圓毛球和異族帽子的修飾下,大眼睛的黎美嫻愈發令人心醉。

2、梁小冰

梁小冰面部線條柔和,雙眸含情,氣質恬靜,很有古典的東方美。

《圓月彎刀》里梁小冰飾演女主角青青,前期青青一直生活在忘憂島上,所穿的服裝很有異域特色。

與丁鵬成親時的紅色嫁衣裝,胸前掛著精美的銀飾項圈,頭上是流蘇裝飾,縟麗華美。

淺綠色裡衣罩淡黃色外衫,薄薄的劉海,頭上綁著幾圈小辮,戴著異域特色的帽子,這身造型清雅脫俗,別具古韻。

秀美的娥眉淡淡地蹙著,臉上浮現出淺淺的憂慮,讓青青原本清婉柔情的容貌,更添一份我見猶憐的心動之感。

3、周海媚

周海媚的眉目濃郁,五官立體明艷,側顏尤其美,眉梢嘴角盡是倔強和堅韌。

在1991年TVB古裝劇《怒劍嘯狂沙》中,周海媚扮演了藏族女子卓瑪,外表溫婉,氣質端莊。

前期兩條長長的麻花辮垂於胸前,增添甜美感,頭上白色的珍珠額飾更是點睛之筆。

後期兩條麻花辮低低挽成環狀,配上紅色珠串額飾、金色大耳環和綠色藏族服飾,楚楚動人之中稍顯成熟。

4、唐嫣

膚白貌美,個子高挑的唐嫣,長著瓜子小臉和銅鈴大眼,唯一的缺點就是額頭有些寬大。

因此,唐嫣古裝造型,與婉約唯美的額飾有著天然的適配感。

無論是《仙劍奇俠傳三》中的女媧後人紫萱,還是《軒轅劍之天之痕》中的魔界之女獨孤寧珂,再或者是《燕雲台》中的遼國皇後蕭燕燕。

自帶清冷氣質的唐嫣,戴上各式各樣的額飾,穿著各色紗衣,異域美人扮相冷艷又高貴。

5、彭小苒

彭小苒在電視劇《東宮》中,飾演西州九公主小楓,身份尊貴備受寵愛。

喜歡穿紅衣的小楓,性格率直熱烈,整個人都發著光,像草原上閃耀的太陽一般,絢爛多姿,璀璨奪目。

雙層紅色串珠流蘇眉心墜,與小楓身上的亮紅色披紗相得益彰,活潑明媚的少女,帶著幾分倔強與純真。

充滿異域風情的裝扮,不會顯得過分華麗,卻也不落俗塵,每一幀畫面都又仙又美。

6、袁潔瑩

一身顏色鮮艷的異域裙裝,袁潔瑩憑借嬌俏的面容和靈動的氣質,駕馭得輕輕鬆鬆。

TVB古裝劇《風之刀》中,袁潔瑩飾演西域天道正教赫連蒙遜之獨生愛女赫連勃勃,生得姿容俊美,外號「小魔女」。

網狀鏈條三角眉心墜,頭頂左右兩個梳著低低的發髻,兩邊耳側分別垂著細細的小辮。

五彩斑斕的異域裝,加上袁潔瑩兩靨處淺淺的酒窩,動起來活潑俏皮,極富生氣。

7、黎姿

初次見到穿蒙古服飾出場的趙敏,就讓人眼前一亮。

黎姿的美貌與古裝結合起來,簡直是熠熠生輝,光耀瑰麗,且通身都散發著貴氣。

用墜著彩色珠子的小辮在頭頂纏繞成高高的發髻,留一部分披發在腦後,一部分細小辮垂在胸前,額間變換戴著絢麗多彩的額飾。

長長的發辮,輕柔的衣衫,纖腰一束,面瑩如玉,眼澄似水,燦若玫瑰,當真是個天上人間少有的極其美貌之女子。

8、楊冪

楊冪有一雙飽含秋水又靈氣十足的大眼睛,早期的她臉型還有些方,再加上發際線較高的問題,所以古裝根本梳不了大光明。

很多造型師在為楊冪設計古裝造型時,基本都會選擇給她留個薄薄的劉海,或者是佩戴上眉心墜一類的額飾。

王昭君出塞時披了一件紅色帶白色毛絨邊的斗篷,頭上戴著金色眉心墜,高貴持重。

剛過二十的楊冪,長相甜美清純,笑起來柔順婉約,滿滿都是少女感。

9、迪麗熱巴

出生於新疆的迪麗熱巴,是維吾爾族姑娘,高鼻樑,深眼窩,典型的少數民族長相。

濃顏系的熱巴,屬於第一眼驚艷型美女,五官精緻立體,兩雙狹長的眼睛不僅靈氣逼人,還為她增添了一絲嫵媚感。

當異域美人換上異域裝扮,那就是「日月如合璧,五星為連珠」,再完美不過了。

頭紗,金色鏈條額飾,笑起來美艷妖嬈,分外多姿。

10、洪欣

洪欣在《箭俠恩仇》里,飾演浪族女子月影沙丘,亭亭玉立,爽朗直率。

頭上戴著黑色絨帽,帽子前方正中間嵌了一枝綠孔雀羽毛,低低地扎著兩根粗麻花辮,脖子上掛了一條寬大的銀色項鏈,身穿暗黑色異族服飾。

長相嬌憨的洪欣,身材曼妙,靈動的眼神,俏皮的神色,她的月影沙丘扮相出彩,令人念念不忘。

11、曾華倩

宛若幽蘭的曾華倩,美目流盼,靈秀天成,漂亮的容貌中還帶著幾分嬌俏與高傲。

TVB古裝劇《龍庭爭霸》中,曾華倩是瓦剌國伊蘭公主,美麗高貴,機智過人。

因為是番邦的公主,造型師為伊蘭設計出了彎彎曲曲的黑色小卷發,頭上還綁著與所穿衣服相配套的頭紗,嬌媚柔美,別有一番風情。

12、劉詩詩

撻拔玉兒是北方撻跋族的二公主,穿著帶金色花紋的玫紅色衣衫,頭發編成辮子扎了起來,頭飾也是金色的,整體造型干凈利落,配上額間的花鈿更加嬌美。

劉詩詩身上的氣質如空谷幽蘭般,讓人心曠神怡,穿上帶著長款頭紗的藍色刺綉紗衣,額頭上是藍色寶石眉心墜,優雅又神秘。

莘月本是一個「狼女」,性格活潑直爽,劉詩詩氣質古典,曼妙的身姿中透著輕盈,賦予了莘月別樣的恬靜美好。

13、劉丹

《還珠格格》第二部,來自回部的公主含香,天生自帶異香的她,蹁躚起舞時能吸引數千里外的蝴蝶。

帽子上帶著白色毛絨絨的流蘇,既有朦朧的美感,又極具清麗脫俗的異域風情。

劉丹的大眼睛特別水靈,楚楚可憐的模樣,就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外表雖然看起來柔柔弱弱,但滿身都是公主的傲骨和剛烈。

含香跳舞時身段裊娜,舞姿動人,顏值氣質皆出挑,讓人愈看愈陶醉。

14、李玲玉

永遠忘不了,小時候第一次看見《西遊記》里的天竺國公主,一身閃閃亮亮的異域紗衣,頭上戴著如夢似幻的薄薄面紗。

李玲玉的雙眸燦若繁星,淺淺一笑時射出一股濃烈的盈盈秋水,淚光瑩瑩時就如同掩映在流雲里的月亮,美不勝收。

當《天竺少女》的音樂響起,李玲玉扮演的玉兔精,隨著樂曲翩翩舞動,清歌配妙舞真是絕色美景。

15、寧靜

《孝庄秘史》中的大玉兒,天生麗質,野蠻灑脫,聰明冷靜,有著「滿蒙第一美人」的稱號。

寧靜是濃顏系大美人,身上有股強烈的野性之美,頭上戴著絢麗繁多的飾品,穿著斑斕的異族服飾,明艷動人,美到極致。

少女時期的大玉兒,無憂無慮,如玉的模樣,清水般的目光,一絲淺笑都讓人心發燙。

16、劉品言

十七歲的劉品言,在《仙劍奇俠傳》中飾演阿奴,自幼跟隨聖姑學習仙法,古靈精怪,俏皮活潑。

經常身著紅色碎花衣的阿奴,頭上斜戴著羽毛或紅色流蘇額飾,手上和脖子上也都有銀色的精美首飾,如人間精靈一般充滿生機。

被拜月教主控住後,衣服顏色變成了黑色,頭上的額飾也是暗銀色的圓點流蘇樣式,冷漠無情,超級帶感。

17、李彩樺

李彩樺在《昭君出塞》中飾演「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她是模特出道,身姿曼妙,雙眸秀麗,被譽為香港「玉女掌門人」。

劇中昭君出塞時,披著帶紅色白邊毛絨的斗篷,頭上戴著紅色鑲金飾的帽子,配上清新脫俗的少女妝容,美得無可挑剔。

那年的李彩樺,顏值正是巔峰時期,一張臉青澀又嫵媚,身上那股溫柔又含蓄的氣質與王昭君不謀而合。

真真是「美目流盼星光動,鼻如懸膽穩相稱。面襯桃花白里紅,燦爛一笑齒如銀。」美人如畫,落落大方,顏值氣質神韻到位,人物形象一下就立了起來。

18、文頌嫻

《錦綉良緣》中文頌嫻飾演吐蕃大論之女頓珠,生性樂觀,活潑開朗,有著塞外女子的野性不羈。

頓珠出身於王族之家,出場穿的這身吐蕃服裝,頭戴著流蘇樣式的銀色頭冠,既靈動又灑脫。

出嫁時的紅色嫁衣裝,頭上的婚冠也是異族花紋帶銀色流蘇的樣式,臉上堆滿笑容,精靈可愛。

19、劉濤

《還珠格格》第三部中,劉濤飾演緬甸王猛白的第八個女兒慕沙,英姿颯爽,勇敢剛毅。

穿著金燦燦的服裝,頭上戴著金燦燦的發冠,就連垂在胸前的兩根發辮上都纏著金色的發繩,一身閃耀的裝扮,很好地呈現出慕沙公主高貴冷艷的氣質。

卸下發冠,頭上的發飾換成了多個五顏六色的金圈,還在額前戴了一條流蘇眉心墜,真是英姿勃勃,浪漫奔放。

20、張恆

《還珠格格》第一部中,西藏王帶著最愛的塞婭公主,到北京參拜乾隆皇帝。

頭上戴著白色毛絨球的帽子,身上是藏族特色的服裝,笑容爽朗,又靈又美。

和小燕子一樣,塞婭公主也是個刁蠻任性,活潑俏皮的女漢子,有著不服輸精神的她,秀美中透著一股英氣,光彩照人。

以上20位影視劇里的漂亮的異域造型,辨識度高不說還一身靈氣,真是讓人眼前一亮。

3. 獨龍族服飾圖片

獨龍族服飾的介紹 獨龍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滇西北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河谷地帶,一部分散居在怒江兩岸福貢、維西縣。史稱獨龍族為「俅人」或「曲人」。獨龍族內部分為50多個父系氏族,每個父系氏族中又劃分成若干個兄弟民族。獨龍族的傳統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為中心的原始共產制,共同生產,共同佔有生產生活資料。家族長負責處理協調,族人共耕,兒媳輪流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頭平均分配。族人之間親善友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獨龍族青年男女結婚時,習慣喝同心酒,表示白頭到老,永不分離。 獨龍族每年臘月擇吉日過年,是傳統的節日,稱「卡雀哇」。過節時剽牛祭天,敲起銅鑼,跳「牛鍋庄」舞蹈慶祝。 獨龍族的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有紋面的習俗。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發、赤足。現在服飾已有了較大改觀,婦女仿僳僳族穿長袖衣裙,並佩戴彩色料珠鏈串,男子喜歡挎腰刀、弩箭。 獨龍族以農業,採集和狩獵為生。節日里,每個民族和部落都要集體獵取野物,殺獵宰羊,部落主婦將食物分給各個家庭,他們稱為「分食」,也有剽牛活動.... 可以自己去查查看,有好多的~嘻嘻~~~~~~

獨龍族服飾的服飾特點 獨龍族男女均喜愛裝飾品,男子外出時要佩上腰刀、弩弓,女子常常披掛五顏六色的串珠、胸鏈、耳環,甚至銅錢和銀幣也常掛在頸上和耳下。同時婦女出門要身背精緻的篾籮,既美觀又實用,為獨龍女子裝飾自己的組成部分。如今,曾流行一時的頸飾耳墜已在今日尚簡約務實的著裝風格中漸漸退場,只在中老年婦女們盛裝時的珊瑚石、綠松石飾物中留下些許印記。獨龍族婦女中還曾盛行獨特的身體毀飾――紋面。關於文面的最初起因,恐怕是多方面的,如:原始宗教信仰、圖騰崇拜、標志性成熟、避邪防害、區別於其他部落的人等。過去獨龍江中上游各地獨龍族婦女多有文面者,如今,為數不多的一些老婦臉上依稀可見的刺青,講述著她們曾經擁有的美麗故事。獨龍族人民由於地理、歷史等諸多因素,過去的衣著十分簡單,一方麻布線毯,日作衣、夜當被。解放後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他們普遍穿上了布衣裝,但仍喜歡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顯得灑脫、大方,既有古樸自如的山林風韻,又具有現代的時裝魅力,頗受中外服裝研究者們的青睞。獨龍族的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獨龍族的佩飾也頗具特色,用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山中的藤條,男女均喜歡用染色紅藤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男子出門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婦女頭披大花毛巾,項飾料珠。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以前有紋面的習俗。男女不戴帽 ,多披頭散發,赤足。服飾已有了較大改觀,婦女仿傈僳族穿長袖衣裙,並佩戴彩色料珠鏈串,男子喜歡挎腰刀,弩箭。獨龍族精於紡織,所織麻布線毯色彩諧調,厚重質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僅是本民族的衣著材料,也頗受怒江兩岸各族人民的喜愛。

獨龍族服飾的介紹 獨龍族的男女均散發,前垂齊眉,後披齊肩,左右蓋耳,剪發系用兩把刀相截。過去男女衣著均為麻布,穿時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繩或竹針拴結,披落自如。通常都是白天為衣,夜間做被。

獨龍族服飾的服飾歷史 新中國成立前夕,獨龍族的服裝也沒有多大改變。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多數常年赤身裸體,或者只是在下身圍一小塊麻布,或系掛一塊約三指寬的小木板、小竹板之類的東西。成年之後,男女的服裝也僅是一塊麻布。男子在腰部系一根麻繩,用自織的一小片麻布圍兜住 *** ,或是用一塊大麻布斜披在背上,然後從左肩拉一隻角,從右腋下拉另一隻角在前胸拴起即成。有的男子還裹一副麻布綁腿。女的則用兩塊麻布分別從雙肩斜披,相互包裹,腰間用帶子或麻繩拴緊,上身纏一塊麻布,從右向左包裹;拉到前胸用竹針別牢。有的婦女頭上還包一小塊麻布頭巾。新中國建立後,獨龍族的衣著有了很大變化,男女服裝基本上與漢族相同。只有部分老人在家時仍保留著傳統裝束。男女外出時,仍習慣在身上披一塊獨龍毯。

獨龍族服飾的紋面傳統 解放前,為了表示成年,獨龍女孩到了十二、三歲必須進行紋面。屆時女孩躺在一個舒適的地方,由紋面師用削尖的竹簽,沾著鍋煙水在臉上畫出紋樣,然後用竹簽扎刺。每刻一線將血水拭去,再用鍋煙灰或者一種深色的草汁反復揉擦刺紋,使它滲入皮下。一周之後刺劃的面孔紅腫結痂,痂落癒合肉皮上便呈現出黑色或青靛色的花紋。獨龍族婦女已不再紋面。

獨龍族服飾的獨龍毯簡介 獨龍毯由獨龍族婦女手工編織而成,它的原材料是山上野生的和自己種植的麻,將麻搓成線後,用多種植物的液體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獨龍毯質地結實耐用,可防雨,也可用來做墊蓋被褥一類。一床講究的獨龍毯從剝麻皮、紡線到按照圖案紋線拴綜,以至提綜、引緯、打緯等要經過十幾道工序,使用多種不同的器具。如今,披身的精美獨龍毯已成為獨龍人民特有的傳統服飾。獨龍毯一般寬約1米,長約2米。多斜披背後,由右肩左腋圍向胸前,在右肩處拴結,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婦女用兩條,自兩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條在腰際用繩系緊,遮蔽前後,另一條則自然披落即可。獨龍毯結實耐磨,使用方便,晝可為衣、夜可當被。一直深受獨龍族人民的喜愛。

中國有多少個民族及民族的服裝圖片

要各民族的圖片,經典的,要能體現民族服飾的,代表性人物圖片也行,謝謝噠~還有越多越好~最好20張以上~ 中國56個民族傳統服飾
阿昌族:
阿昌族聚居於雲南。男子穿對襟上衣,黑色長褲,未婚男子纏白色包頭,已婚青壯年男子纏藏青色包頭。
婦女穿窄長袖對襟衫,下著裙。未婚女子梳辨盤於頭頂,已婚婦女束髻,纏高聳的包頭。婦女喜戴各種銀飾。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那裡蒼山洱海風景秀麗,民族文化較為發達。白族男女均上著衣、外套領褂,下著褲。服裝顏色的搭配簡單鮮明,對比協調。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褲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內大河家地區。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長褲,頭戴白或黑色圓頂帽,在節日里穿長袍。女子穿色彩艷麗的衣褲,上衣為剛過雙膝的有花邊的大襟襖,外套坎肩,戴頭蓋,也戴禮帽。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圓領長袖對襟或大襟衣,下著寬腳褲。婦女上著緊身短衫,下著筒裙,也有著長褲的。名地婦女均喜歡戴銀飾。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盤江、紅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長褲,盛裝時著長衫,戴瓜皮帽。
婦女則上著短衣,下著百褶裙或長褲,戴銀飾。
zhang zhu
zhang zhu主要分布在我國xi zhang、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zhang zhu服飾的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這種肥大的衣服夜間可以和衣而眠,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又便於起居,白天氣溫上升,便可脫出一條臂膀,方便散熱。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成了zhang zhu服裝特有的風度。
婦女通常梳發辨,戴頭飾和發套,各地男女均穿氆氌或牛皮靴。
朝鮮族
中國的朝鮮族是明末清初從朝鮮半島移居東北形成的。其文化與朝鮮半島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朝鮮族男子的上衣為斜襟、寬袖,前襟有飄帶,他們還喜歡穿「背褂」(坎肩)和燈籠褲,這種褲子很肥大,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婦女多穿短衣長裙,上衣與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鮮族婦女的結婚禮服,朝鮮族兒童多穿七綵衣,色彩斑斕,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鴨舌帽,中撈年人則戴氈帽,婦女普遍戴花色頭巾。朝鮮族男子常穿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多穿鞋頭尖而蹺起的船形膠鞋。
達干爾族
達干爾族主要聚居在嫩江兩岸,在東北諸民族中,是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與外界經濟文化接觸和交流較多的民族之一。達干爾族的服裝式樣以袍式為主,為便於騎馬,袍前後兩面開衩。男裝以皮質為主,女裝以棉布居多。達干爾族婦女的發式和裝飾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頭,有的戴頭飾.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為雲南的亞熱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德昂族
德昂族散居於雲南省西南部,其服飾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藍、黑色上衣和寬而短的褲子,裹黑、白頭巾,巾的兩端飾以彩色絨球;青年男子戴銀項圈等飾物。婦女上著藍、黑色上衣,下著筒裙,在腰部佩戴數個腰箍。
東鄉族
東鄉族居住於甘肅省臨夏東北部。東鄉族服飾與當地的漢族和hui族相近,婦女一般穿zhang青色和黑藍色布衣,外加一件齊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褲和坎肩,也有穿長袍的。婦女一般戴絲綢製成的蓋頭,頭蓋分綠、黑、白三色。
侗族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

獨龍族的風俗習慣(作文400字左右) 10分 獨龍族(自己根據資料寫)
網路名片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舊稱「俅人」。分布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流域的河谷地帶,位於高黎貢山以西,但當利卡山以東,設立獨龍江鄉,是獨龍族唯一聚居地。目前約有7400人。使用獨龍語,沒有本民族文字。獨龍族原有原始群婚的習俗,現已不存在。男女均散發,少女有文面的習慣。獨龍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目錄
民族簡介
民族歷史
民族飲食
民族建築
民族宗教及節日
民族服飾簡介
衣被兩用的獨龍毯
獨龍族服飾歷史
獨龍族服飾發展
獨龍族服飾特點
獨龍族服飾習俗
民族婚俗
民族習俗黥面遺俗
刻木記事,結繩計時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天文歷法
民族節慶新年
剽牛祭天
民間歌曲民族簡介
民族歷史
民族飲食
民族建築
民族宗教及節日
民族服飾 簡介
衣被兩用的獨龍毯
獨龍族服飾歷史
獨龍族服飾發展
獨龍族服飾特點
獨龍族服飾習俗
民族婚俗
民族習俗 黥面遺俗
刻木記事,結繩計時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天文歷法民族節慶
新年 剽牛祭天民間歌曲展開 獨龍族男子
編輯本段民族簡介
獨龍族,目前人口約7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 *** 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此外,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與僳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道德風 獨龍族圖騰
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史籍稱之為「俅人」。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 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
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獨龍人 民自己的特點和意願,正式定名獨龍族。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過去多靠刻木結繩記事、傳遞信息。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 獨龍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條件惡劣,交通閉塞,所以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前後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經濟以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為主,採集和狩獵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獨 灰敷面:雲南獨龍族最後一位
龍語中「門租」是對各種民間曲調的統稱,而「門租哇」則是對歌手的稱謂。獨龍人常用舞蹈和歌唱來表達喜怒哀樂和生產、收獲、狩獵、建房、婚慶等事件,民歌曲調質朴淳厚,節奏自由多變,風格獨特,許多神話和故事都藉由「門租」而世代流傳。 婦女還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節日是過年。過去無固定時間,多在農歷臘月舉行,節期長短也不一樣。 獨龍族地區北接 *** 自治區的察隅縣,東倚海拔5000米的高黎貢雪山,西南與緬甸接壤。曲折延綿的獨龍江水奔騰呼嘯在崇山峻嶺之中。這里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多雨而潮濕,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熱帶季風的影響,使當地的植物生長和氣候變化都呈現出垂直分布的顯著特性。
編輯本段民族歷史
獨 獨龍族
龍族是我國尚保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徵的少數民族之一。盡管在總的發展趨勢上己走向日益解體的道路,但在生產力、土地形態、社會組織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顯特徵。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明清時稱為「俅」或「曲」。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將其自稱獨龍做為民族稱謂。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山川的阻隔和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獨龍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是:......>>

4. 苗族女人的頭上都會戴一種銀飾,這種銀飾叫做什麼

苗族銀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一、銀童帽飾屬於頭飾,通常釘在童帽上。

二、貴州苗族銀角,以地域分為三種類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調型。

1、西江型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一厘米。

2、施洞型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分叉的兩角間均勻分布四根銀片,頗似扇骨而得名。

3、排調型銀角,銀角似角似羽。兩角一分為二,遠觀似角,近觀如羽。正中開出一支,頂端則明顯為變形銀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雞羽。

三、銀帽分為三種類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

四、銀圍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將散件銀飾固定在頭帕上;另一種則整體為銀制,內襯布墊或直接固定在頭上。

五、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針的類型: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

七、銀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

(4)美女頭頂銀飾圖片擴展閱讀:

苗族銀飾特徵:

1、以大為美,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體現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錯的,並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

2、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為美,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

5. 藏族 苗族 傣族的服飾 節日 飲食 急急急急!!!!!!!!!!!!!!!!!!!!快快快!!!!!!還有圖片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重視「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廣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 藏族服飾
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態優雅。 幫典——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幫典顏色,或艷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一、藏族民俗節日
1、藏歷年

藏歷年的確定,是與藏歷的使用有密切的關系的,藏歷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歷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歷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歷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歷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歷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准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續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餜(卡賽),油餜子的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等。接近年關,每家都要准備一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穀斗,斗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並准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屋內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二十九晚飯前在灶房正中牆上,用乾麵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徵永恆吉祥的「」字元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面團突巴(古突)。在面團突巴中特意製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夾心不同的面團,每一種夾心都有一種說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這是一種飲食娛樂活動,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往往引起鬨堂大笑,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

到初一這天,將青苗,油餜子、羊頭、五穀斗等擺於佛龕茶幾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裡背回「吉祥水」,然後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穀斗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後依次抓一點送進嘴裡。此後長輩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後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儀式完畢後,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掃地,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目的盛裝,見面互道「扎西德勒」、「節日愉快」,此活動持續三五天。藏歷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庄和弦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2、沐浴節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藏歷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時值夏末秋初,萬里高原風和日麗,天高雲淡。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牧區,男女老少全家出動,來到河邊溪畔歡度一年一度的沐浴節。屆時,藏族人民攜帶帳篷和酥油 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紛紛來到拉薩河畔、雅魯藏布江邊,來到青藏高原千江萬湖旁爭相下水,盡情在水中嬉戲,游泳。他們在河灘草坪樹蔭下搭起帳篷,圍上帳幕,鋪上卡墊。老年人在河邊洗頭擦身,年輕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們在水裡嘻戲打水仗,此時的婦女們也毫無顧忌地盡情沐浴,把身體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乾乾凈凈。休息時,一家人圍坐在帳篷里,品嘗芳醇的青稞酒和噴香的酥油茶。帳篷里時時飄出陣陣歡聲笑語。沐浴節這七天中,人們不僅天天來到河邊沐浴,還要把家裡所有的被褥統統清洗干凈,所以沐浴節既是藏族人民所喜愛的傳統節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徹底的、群眾性的衛生活動。

3、望果節

望果節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西藏人民渴望豐收的傳統節日。「望果」是藏語譯音,「望」藏語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為轉圈,意為「繞地頭轉圈」。雅魯藏布江中游和拉薩河兩岸的農村,非常盛行過「望果」節,其他地方也有,但節日稱呼有所區別,拉孜、定日一帶,稱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圍是半農半牧區,稱為「 幫桑」,即吉祥草地,時間差不多,都在莊稼黃熟,准備開鐮之前舉行。解放前,藏族是在 「鳥王」——大雁南飛的季節到來之前過望果節。望果節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現象,關於它的 來歷、儀式、地或性特色 多姿多彩。

相傳早在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為確保糧食豐收向本教教主請教。教主施旨,讓農民繞田轉圈,由手捧香爐、高舉幡桿的人作前導,由高舉纏繞哈達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領路,領著持青稞穗或麥穗的本村鄉民繞地頭數圈後,把各種谷穗插在糧倉和神龕上,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望果」節歷時一至三天,於秋收前擇吉日舉行。每年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節日盛裝,有的打著彩旗,有的抬著青稞、麥穗紮成的豐收塔, 豐收塔上系著潔白的「哈達」,舉著標語,有的敲鑼打鼓,唱著歌曲和藏戲,有的抬著毛主席像,繞地頭轉圈,繞圈後,人們攜帶帳篷,青稞酒,一邊說古道今,一邊狂歡暢飲,有的還舉辦傳統的賽馬、射箭、賽氂牛、騎馬拾哈達和歌舞、藏戲比賽。商業部門也組織物資交流,供應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貨,收購土特產品。望果節過後,開始了緊張的秋收播種。

4、轉山會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庄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5、採花節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 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6、黃龍寺廟會

黃龍寺廟會是阿壩州藏、羌、回、漢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歷六月十五日在松潘縣黃龍寺舉行。座落在阿壩州松潘縣岷山南麓叢山中的黃龍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寶項,因山頂上的清泉帶著鈣質飛騰而下,鋪滿了一條乳黃色、猶如一條黃龍飛騰而下的自然奇景,鑲嵌著3400多個大小彩地,它們相互連接、五彩交輝。後人建寺,以廟會吸引鄰近省、州、縣信眾朝拜,逐漸形成民俗節日。

每年農歷六月初十起,各地遊人或騎馬,乘車或徒步,帶上炊具、帳篷來到這里旅遊。集會上,人們不但要觀賞黃龍寺的風光,而且舉行藏戲表演、民歌對唱;青年壯士們,還要進行摔跤、射箭等活動。六月十五是節日的高潮,黃龍寺及周圍的山腰林間排滿各種土特產品,形成盛大的物資交流會。老人們進寺燒香,祈祝禱一生平安。年輕人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7、牧民節

阿壩州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下月初舉行,節期一般為一周。節日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在太陽快下山時,將垃圾向西邊倒去,意在讓太陽 的火焰將一切不祥之物燒化。然後,各家准備好青稞酒、酸奶等節日食品。節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爭背吉祥水。然後,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臉洗手,用 洗凈的手燒柏香,祈求水草豐盛、牛羊興旺。接著,全家圍坐一起歡宴。節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賽摔跤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不出村外。三天後, 人們開始走村串戶,相互祝賀節日快樂。每天夜晚,人們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載歌載舞。

8、俄喜節

為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木里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歷臘月初七日。傳說,古時候木里一帶很富庶,西藏和雲南的八個藏族支系千里迢迢遷來居住,定居那天,是臘月初七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後,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世代相傳,成為固定節日。節日前一天,各家忙著准備 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餐一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後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 人們圍著一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

9、謝水節

流行於冕寧縣一帶。每年農歷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念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願,祈求生子。敬塔後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願。

10、上九節

流行於寶興縣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九舉行。是日,人們匯集到山下,舉辦燈會和表演獅舞等,盡情歡舞高歌。夜晚,舉行別具一格的男女對壘摔跤,結果常常是男敗女勝,引起轟堂大笑,將節日活動推向高潮。

11、賞花節

又稱看花節,流行於馬爾康一帶。每年農歷六月舉行,時間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長達10餘天。人們帶著食品、帳篷,騎著駿馬,成群結隊到野外遊玩,欣賞山花。他們搭好帳篷,熬好酥油茶,盛滿青梨酒,一邊吃喝,一邊賞花,一邊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歡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機會。

12、觀花節

藏語叫「若木鳥」,是觀山的意思,每年的農歷六月十八舉行,一般是以各村寨為主,一起下帳房游耍,每次的活動,少則三四天,多則十來天。過觀花節期間,人們向前來參加遊玩的客人敬獻哈達,並熱情地迎進帳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隊首領手中的串鈴伴奏下,圍著篝火,踏著優美的舞步,唱著民歌、載歌載舞,以至通宵達旦。

13、賽馬會

流行於紅原縣等地。每年農歷七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賽馬是是藏族民眾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它不僅是農牧閑暇之餘集合、交流農牧業 生產經驗的場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間傳承流播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賽馬不僅以母題形式在節日中顯現,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對馬濃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民族傳統的 「賽馬節」,並且此項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屆時,該縣及附近各地藏族群眾身著傳統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直到賽馬場,進行多種形式的賽馬活動。有集體比賽速度的,有分隊進行接力比賽的,有表演跑馬射箭的,有表演賽馬技巧的,十分熱鬧。賽馬結束後,人們就互相交換土特產品。

14、插屋頂旗

插屋頂旗為藏族節日習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將一面刻有藏文經文的紅黃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頂上。禳災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一,色彩也因地而異。有的白布紅邊,有的紅黃相間又飾以黑色條紋。旗面多為長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將旗綁在旗桿上,有的則扎在樹桿上。有的插一面旗,有的插幾面旗。

15、白馬歌會

為白馬藏人節日習俗。流行於平武縣,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白馬藏人能歌善舞,傳統的文化活動在漢區的春節期間舉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文化的傳入,他們萌生了創立自己節日的願望。有關部門因勢利導,於1982年舉行辦了首屆山寨歌會。從此約定俗成每年舉辦一次。

16、林卡節

藏語稱「孜木林吉桑」,意為「世界歡樂日」。也有人稱之為「郊宴」。是西藏自治區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娛樂日。每年藏歷五月一日左右舉行,節期不定,有些地方長達十多天。屆時,藏族群眾扶老攜幼,帶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墊、帳蓬,以及各種娛樂用具和樂器,來到幽雅恬靜的林卡(藏語音譯,意為園林、花園,其中多植柳樹,所以民間又把逛林卡稱之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樹下支起白色的帳蓬,圍上幾塊床單或塑料布,鋪上卡墊,一邊彈六弦琴,一邊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歡聚野宴。有的打撲克,有的下棋、打克朗球或聊天談笑,還有的在綠草地上歡歌漫舞。此外,節日期間,還要舉行一些宗教儀式和騫馬、射箭等文體活動。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網路全書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 苗族銀飾
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距西江千戶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烏高。是苗族遠近聞名的銀飾之鄉,其中以麻料最為專業,其百分之85的都是銀匠,傳說,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時期的苗族國家「南紹王國」的王室銀器局之後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入夏安居節(關門節)、出夏安居節(開門節)。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潑水、丟沙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節目。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且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傣歷六七月,相當於公歷4月。
關門節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祖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
「開門節」,亦稱「出窪」,傣語為「豪瓦薩」,我國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地區,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類似於中原佛教的解復。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約在農歷九月中)。 開門節,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 獻。祭把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編輯本段民族禁忌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不能隨便大聲喧嘩。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chōng] 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6. 苗族婚後服飾與婚前服飾有什麼不同,帶上圖片

已婚者梳平髻於頭頂,將頭發盤成波浪狀覆蓋在前額,頭戴銀花或銀梳。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兩縣苗族未婚女子從七、八歲起頭戴平頂縮褶帽,外纏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巾,已婚女子和老婦人將頭發盤纏於頭頂,戴上無底或半邊底的覆額縮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裝無更多頭飾。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

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頭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插銀衣、塑料花等飾物。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系圍腰,圍與裙長。

7. 要各民族的圖片,經典的,要能體現民族服飾的,代表性人物圖片也行,謝謝噠~還有越多越好~最好20張以上~

中國56個民族傳統服飾

8. 壯族的銀飾過去曾經普遍盛行,壯族女子為何喜愛佩戴銀飾

壯族姑娘都戴著華麗的銀飾,他們很漂亮,笑容燦爛,起初壯族人戴銀飾,也許是因為它的實用效果。

壯族銀飾曾經很流行。根據1934年度《廣西縣概況》,百色市「婦女飾品包括發箍、發夾、指環、手鐲等」,優雅地向下「婦女的裝飾,城市更是金玉,國家是重玉銀。」「只有女人喜歡戴發夾、耳環、手鐲和盾牌。」富人用黃金,窮人用白銀。」未婚女性喜歡留長發留劉海(以區別已婚與否)通常,他們會將左發梳向右側(大約37個點),用發夾固定,或者扎一條長辮子,在辮子的尾部系一條彩色毛巾工作時,他們固定編織板的頂部已婚婦女頭戴龍鳳發髻,將頭發從後向前折成雞(鳳)臀式,並插入銀或骨橫發夾。很少有白手帕用綠紗包著他們大多使用黑色手帕或花手帕她們大多是中年婦女,喜歡戴綉花前額冬天,女人通常戴黑色的羊毛帽子。帽沿的式樣隨年齡而變化。

那邊有那麼多隱士,他們可能不如我們值錢,如果他們不在我們身邊,其他人的財富就會顯現出來,隱藏起來。

9. 脖子帶項圈,頭頂銀飾的是什麼民族

典型的苗族同胞的裝飾。

10. 貴州苗族女子為什麼喜歡帶又大又重的銀飾耳環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如今國內主要分布在四川、貴州、雲南和湖南等地,國外主要分布在越南、泰國等地區。苗族人的服飾十分有特色,尤其是苗族女子。苗族女子一般頭頂上會戴多達十公斤左右的銀飾,相信很多人看到這里都表示不可思議吧,但是這就是文化的差異性。


越多越美:苗族銀飾不僅僅是重和大,還有一個多的特點。很多當地的苗族女子,她們的耳朵上可能會佩戴3-4隻耳環,項圈也是至少2個,總之從雙肩以上開始就被銀飾給包圍,陽光底下閃閃發光。如果你有幸從她們旁邊走過,那所有首飾隨著身體擺動而撞擊發出的聲音很好聽,特別的清脆。

其實,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苗族銀飾的發展速度更加空前了,這也可以看出我們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加提高,幸福指數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