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親!這是哪個民族的服飾
由服裝質地和銀飾特點判斷:應該是「瑤族」。
瑤族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瑤族人精於織染、刺綉,服飾亦多種多樣。防城花頭瑤女子穿對襟交領長衣,衣襟滾邊,袖口鑲飾布條。下著短褲、綁腿,用紅穗纏頭,頂一方挑綉幾何紋頭帕。大瑤山花蘭瑤女子穿對襟交領式長衣,衣側開衩,領襟、衣擺、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紅色綉飾,下著青布短褲、織錦綁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頭,頸尖佩帶銀圈等飾物。金平紅頭瑤女子穿青布對襟長衣,領襟有紅色綉飾和一排銀牌。腰系青布帶,帶端刺綉幾何紋,下著刺綉精美的寬大花褲,其褲子堪稱珍貴藝術精品。貴州狗瑤女子身著狗尾衫,其前襟長至衣下,兩端精心縫制若狗尾,穿時兩襟在胸前交叉,系結於腰後,"狗尾"自然垂下。這種服飾與瑤族崇拜"盤瓠"(犬)有關。史載盤瓠"其毛五彩","狗頭人身",南蠻及其後裔均模仿盤瓠的顏色和形狀製作衣物,瑤族至今仍穿五色服及狗尾衫,以示不忘祖先。常見的瑤族男子服裝有對襟、左大襟短衣或長衫,束腰帶,褲子也有長褲和短褲之分,以蘭色為主。較為特殊的是南丹白褲瑤男子的白色燈籠褲,其寬臀緊腿,造型奇特。瑤族頭飾極為豐富,白褲瑤男子長發梳辨盤於頭頂;大排瑤男子蓄發挽髻,頭包紅布,插飾野雞尾;藍靛瑤男子喜戴編制精美的馬尾帽。茶山瑤女子戴三對翹翅大銀板;花瑤女子戴狗頭冠,盤瑤女子的錦綉帽絢美多姿;頂板瑤女子頭頂"峨冠";用錦帕包出的各種奇特的女子頭飾多不勝數。
瑤族人民精於藍靛印染,在藍靛布上染花,有蠟染、針線折染兩種方式。瑤族人民以嫻熟的藍靛印染和印花技術,製作出了馳名國內外的"瑤斑布"。
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的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彩挑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
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朴實無華。
❷ 明朝蘇門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的蠢宮真跡《鴛鴦秘譜》里的仕女圖,那個花衣服的女子穿的服飾叫什麼服飾
林妹妹穿的就是明式的小袖女衫,右衽交領,配裙子,符合紅樓夢成書時代的穿衣風格(康雍年間漢族婦女仍然穿明朝款式。)
託名唐寅所畫的仕女圖中,女子卻穿著清代中期以後演變出的大袖大襟、糅合旗裝樣子的衫袍款式,而且大襟上用清朝才有的盤扣。(明朝也有紐扣,但是是金屬的小紐扣,少量用在直領對襟禮服領口,民間不甚普及。清朝才有長長的用絲繩編出來的盤扣,從脖子下面一直扣到衣襟。),女子的發髻也不是明代風格,而是清代樣式,如果這個清朝妹子不是穿越到了明朝演禁片,那這幅畫就是清代人的偽作,畢竟畫春宮不是什麼光彩事,唐寅一生貧困潦倒,老婆都養不活的主兒,但是文采繪畫出色,不知怎麼擔了個風流才子的虛名,後世很多人都把黃畫偽托在他頭上,真夠冤的。(說實話這個清代偽作畫的不怎樣,你搜搜唐寅的《孟蜀宮伎圖》、《秋風紈扇圖》,那用筆和格調精氣神兒,甩這幅偽作十萬八千里。)
第三幅圖是近現代改良樣式的旗袍,清代旗裝不是這樣的。
❸ 白色高領打底衫+半身裙,氣質優雅又端莊,你覺得適合微胖女生穿嗎
白色高領打底衫+半身裙,氣質優雅又端莊,我覺得這樣的穿搭非常適合微胖女生穿。這把圖片上這位美女身穿白色高領打底衫,搭配上一條黑白條紋的半身魚尾裙,這樣的穿搭真的是非常的優雅,而且我認為精緻感十足。30歲以上的女人大多已經事業有成,需要一些精緻的裝扮!這一身穿搭就非常的溫柔,還能夠展現寬是最成熟女人的優雅高端品位我認為非常的好看!因為大多數輕熟齡女性都比較喜歡簡約大方的風格,所以黑白配成為了他們最日常的穿搭選擇。
這種半身裙結合了性感和保守兩種感覺,非常適合優雅古典氣質的東方美女們!而這條裙子在魚尾處做了一個簡單的荷葉邊裝飾,這個裝飾能夠和上半身襯衣的裝飾形成呼應。這樣看上去這一身穿搭的風格會更加的和諧,而且也更加凸顯美女的氣質。這一身穿搭真的是太適合輕熟齡女性!
❹ 有喜歡穿大襟花棉襖的女人嗎,我愛
1:首先大襟花棉襖是東北女人的特色,看來你喜歡東北女孩。
2對於一個喜歡東北女孩的你來說 你就等著遭罪吧 我就東北的
❺ 客家服飾的分類
主詞條:客家涼帽、客家涼衫
客家服飾的種類繁多。先說衣服。客家人稱衣服為「衫褲」。「衫」指上衣,褲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著大襠褲」是客家人最常見的衣著打扮。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裝結構的特點是:直領、斜襟、布扣、寬袖、無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裝的長度,可分為長衫、中長衫和短衫3類。長衫亦稱長袍,因衫長至腳踝而得名,多為老年男性天冷時穿。短大襟衫與平常短衫差不多,為便於勞作,又在下擺處開小襟。中長式大襟衫的長度介於長衫與短衫之間,一般長及腿部,多在休閑時如逢年過節、走親戚、辦喜事時穿。一般來說,年輕婦女的大襟衫裝飾較多,美觀亮麗,中老年婦女的則稍為樸素、莊重。
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對襟衫。對襟衫與唐裝相似,在前面中間開襟,把前襟平均分為左右相對的兩襟,所以稱為「對襟」。對襟衫與大襟衫的區別在於,大襟衫是在頜下至腋下斜開,前部是為大面襟,而對襟衫則把前襟於中間對開,分為左右兩襟。對襟衫多為短裝,多為客家漢子勞作時穿著,女子則多用作睡衣或內衣。無論大襟衫,還是對襟衫,都分為夏、冬裝,夏裝為了涼爽、透氣,則是單衫;冬裝則為了禦寒,則用雙層,是為夾衫,有的還在中間鋪以棉絮,成為棉襖。
與上衣相關聯的,就是圍裙。客家人的圍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蓋,常用一塊花色耐臟的單布做成,多為客家女子勞作時穿著。嚴格說來,圍裙並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單用,常穿於大襟衫表面,為勞作時防止弄臟衣衫而穿戴的附屬服飾。
大襠褲是客家人最為常見的下衣,幾乎在各種場合下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大襠褲的特點是褲腰、褲腿均寬松、肥大,褲腿直筒裁剪,通風透氣,便於上撏下放。這種設計,是為了適應客家人田間勞作的需要,如果緊了,就不適於勞作時的彎腰邁腿。
還有一種叫「水褲」的褲子,是客家男人在夏天穿的便褲。這種褲子用較薄的軟布做成,長者可及膝蓋,短者僅遮臀部,類似現在的平角短褲,不過要寬松得多。
清代客家人戴的帽子有多種:勞動者戴束帽(俗稱和尚帽),富人和讀書人戴平頂的緞帽子,小市民多戴尖頂的瓜皮帽,老人戴風帽、棉紗帽,有功名的戴「頂子」和「纓帽」。民國時期出現氈帽、軍帽和工人帽,女人裹頭巾、出工戴涼帽,男人戴竹帽。建國後,盛行五角帽及工人帽。20世紀70年代後,戴帽的人逐漸減少,部分人戴風雪帽、絨帽和草帽。20世紀80年代,青年男女開始戴太陽帽。但是,頭戴涼帽,身穿大襟衫,背著小孩,手扶犁耙,赤足先進在田野,是傳統的客家婦女形象。客家婦女戴涼帽的習俗始於宋末。當時,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為了生存,婦女亦和男人一樣耕作勞動。但婦女走出深閨,拋頭露面有失體統,於是頭戴竹笠,並罩上一塊開有兩個小孔的黑布遮面。後來,在實際使用中感到這樣不方便,便把布剪短,並縫在帽沿的四周,成為既實用又好看的涼帽。再後來,索性連布簾都除掉,只戴竹笠。
客家女服飾流傳至今已有1000多年,最初起源於中原,後流傳到廣東、江西、湖南等地。惠州所處東江岸邊,這一帶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原分流下來的客家人,而最有代表性的是客家女衣服和涼帽、木屐,在一些農村仍保留至今。